聖誕節互送禮物的傳統是否有存在的意義?

每年的聖誕節,我們都有互送禮物的習慣,到商場選購禮物便是節目之一。一來可以看看一些著名品牌公司的商品,二來又可欣賞光彩奪目的聖誕燈飾,聽些悅耳及應節的音樂與歌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閒情逸致逐漸退減,而且感覺如何選擇適當的禮物是一項十分傷腦筋的事,必須考慮接受禮物者的年齡及喜愛,還要猜想他們是否已經擁有這些物件。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後,更加失去逛商場的心情,也怕受到病毒的感染,因此裹足不前。我打算向子女及一些晚輩提議,從今年的聖誕節開始,大家不要再互送禮物,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聖誕晚餐就算圓滿度過這個節日,但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接受我這個建議。

我們的子女在加拿大生活了這麼多年,已經接受了這裡的傳統文化,感覺沒有禮物的聖誕節將會失去節日的氣氛,大概不會認同我的見解。無論如何,我已準備好這樣做。

曾經聽過有人這樣提議:聖誕禮物不要太昂貴,最好規定在一個價格之內。這個主張很實惠,相信會受到歡迎。提出這個意見是個德高望重的長者,他認為禮物只是代表一種心意,物輕情意重。

中國人在特定的日子也有互送禮物的傳統,例如過年過節便是送禮的適當時機。長輩給晚輩送個大「紅包」,表示關懷與愛護;老闆在年終向僱員發送「壓歲錢」,表示感激他們的辛勞。禮尚往來,受禮者也會做出適當的回贈。這種傳統早已深入民間,不容易改變。來到了加拿大的中國人,在春節期間仍會派發「紅包」給小孩子們,圖個「好意頭」。他們也會派發「紅包」給餐廳的服務員,表示感謝他們的服務。

在物質非常豐富的今天,除了少數貧窮家庭之外,哪裡還會有人缺少日常應用的東西,所以在聖誕節期間收到的禮物多數都是得物無所用的一類,很快就會變成廢物,在沒有空間安置它們時,廢物收集站便成為它們的歸宿。在積極推動環保的今天,「禮物變廢物」將會增加環保的壓力,解決之道似乎只有將聖誕節互送禮物的傳統淡化。當然禮物有各種選擇,不一定是一些佔據空間及看似「實用」的東西,一張儲值餐券,一張電影院入場券,也可以是一份很好的禮物,收到了可以自用,也可以轉送給其他人。

聖誕節愈來愈變得商業化,商人利用這個機會來促銷。他們以美麗的言辭,生動的畫面,引發人們的購買慾。很多零售業的生意,大部分都是在年終之前做成的。沒有聖誕節,這個世界可能變得死氣沉沉。

消費是推進經濟的動力。在經濟蕭條的今天,消費行為將會受到政府及企業的鼓勵。在現況之下,我的建議似乎不合時宜,並且違反了經濟的原則。但這只是我的個人行為,對社會毫無影響。(文/黃啟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