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疫苗大规模接种持续推广,变异毒株不断出现,全球确诊感染病例突破3亿之后继续上升,死亡人数超过500万。专家、官员和百姓的一个共同问题:疫情何时终了?有先例可循吗?
1918年流感:“所有大流行之母”
疫情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尾声,而它造成的人员损失超过一战,被称为自黑死病瘟疫以来最致命的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数据,1918-1920年期间,流感造成全球4千万至5千万人死亡,感染人数超过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约18亿人)。
不过,传染病专家认为,严格说来那场流感疫情并未真正清零,只不过流感病毒株H1N1逐渐隐退到幕后,变成常规的季节性流感延续至今。从那时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H1N1的直系后代会与禽流感或猪流感病毒遭遇、结合,产生强大的新流行毒株,就像1957 年、1968年和2009年爆发的疫情。
1918年始于西班牙的那场流感疫情之所以后来被称为“所有大流行之母”,原因就在这里——每次重大流感疫情爆发,总是有1918年病毒的影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病毒发病机制和进化科负责人杰弗利·托本伯格(Jeffrey Taubenberger)是最早将1918年流感病毒遗传基因分离并编序的科学家之一。他们1990年代的基因分析表明,“西班牙流感”最初是一种禽流感,1918年前从禽类飞跃到人类身上,成为一种全新的病毒株,实验室小鼠试验显示致死率是现在季节性流感病毒的100倍。
“1918流感大流行时代”
1918流感疫情有三次浪潮——1918年春天在北美和欧洲爆发,主要是在一战前线战壕里;同年秋季全球扩散,9-11月间导致数千万人死亡;1919年冬到1920年春,第三波浪潮席卷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第三波浪潮过后,流感并未消失。
后来发生的情况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全球疫情扩散期间,人类对这种病毒产生了天然免疫力,而毒株本身则不断变异、进化,出现新毒株,杀伤力较之前的版本更轻微,1919-1920年和1920-1921年流感季节出现的主导毒株比疫情初起时致命性低得多,与季节性流感几乎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过去百余年中每一次甲型流感大流行,包括禽流感、猪流感等,都能找到1918年流感病毒的直系后裔,而现在每年的季节性流感都有1918年病毒的遗传密码,其中,2009年爆发、全球死亡人数逾30万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命性最接近1918年的“元祖”,托本伯格说。他和另外几位同行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今天仍属于“1918流感大流行时代”。
其他几次瘟疫的结局
如果根据病毒遗传基因延续至今而称“1918年流感病毒时代”今天仍未结束,那么传染病大流行疫情的结束如何定义?鼠疫、天花、霍乱、艾滋、萨斯、流感……历史学家认为大流行通常有两种意义上的结束:医疗意义上,发病率和病亡率大幅下降到一定程度,即是终结;社会意义上的结束,标志是公众对疾病的普遍恐惧消退,安之若素。
鼠疫——至今仍潜伏在我们身边
鼠疫杆菌(学名:Yersinia pestis)在部分鼠群中传播,杀伤力极大,曾经有三次大爆发。史料记载首次爆发是在公元541年,即中世纪黑暗时期,大约60代人之前。在过去二千年里,鼠疫夺走了数亿人的生命。1346-1353年的黑死病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鼠疫大爆发。这种传染病由鼠疫病菌导致,病菌通过老鼠身上的虱子传播,人类感染后经由呼吸道产生的飞沫通过空气在人群中传播。鼠疫病菌导致淋巴结肿大(炎性淋巴腺肿)。这种传染病最后是通过严格隔离、改善卫生条件等各种对策得到了控制。其中关键在于科学家了解了病毒的传播机制。不过鼠疫至今仍未绝迹,只是病例极少,且可以用抗生素治愈。
天花——唯一被科学(疫苗)消灭的流行病
这种病由天花病毒引起,病毒通过带菌者的鼻液、唾液和痘疮中的液体传播,是人类已知最致命的病毒。曾多次严重爆发,史料记载首次大流行是在1520年。感染了天花病毒的人全身长满痘疮,疫情最严重时每10个患者中有3人死亡,历史上天花夺走了至少3.5亿人的生命。今天,已经没有天花死亡病例,因为有了天花疫苗。1796年,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研制出了天花疫苗,从此改写历史路径,经过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天花被彻底消灭。
霍乱——低收入国家的地区性流行病
霍乱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历史上发生过7次霍乱大流行,1817年那次大流行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现在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霍乱。霍乱弧菌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中存活,即使已有霍乱疫苗,也容易治愈,但它从未远离人类。虽然发达国家卫生条件较好,消除了霍乱流行的威胁,但许多低收入国家霍乱仍较常见,或经常出现地区性流行疫情。
艾滋病毒/艾滋病(HIV/AIDS)——1981年至今,仍无药可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体液传播,攻击人类免疫系统,死亡率很高。 WHO数据显示2019年艾滋病死亡人数仍有69万之多。1981年艾滋病流行大规模爆发,有人称之为大流行,但WHO认为属于”全球性传染病”,迄今为止已经夺走了超过3,200万人的生命。HIV病毒潜伏期很长,可能感染后很多年才会出现症状。这也是它传播迅速的原因之一——感染者未必知道自己携带病毒。
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公共卫生运动的开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性行为的改变和吸毒者更容易获得安全注射器,HIV感染病例增长速度得以减缓。目前艾滋病无药可治,但在医疗条件较好,而且可以得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地方,感染者仍有可能健康生活很长时间;如果生活在一个低收入国家,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和药物,那么死亡的风险也很现实。
萨斯和莫斯(Sars, Mers)——最容易制服的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萨斯)和中东呼吸道综合症(Mers,莫斯)病毒登场时,已经是21世纪。 2002-2003年首次萨斯疫情爆发,800人死亡。 2003年7月下旬全球疫情结束。WHO称萨斯是冠状病毒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稍后又出现了莫斯(Mers),也是冠状病毒,病死人数912人,绝大部分病例集中在阿拉伯半岛地区。虽然感染莫斯冠状病毒(又称Mers-CoV)的风险,比如在英国,被认为非常低,但在中东却很高,最常见的是骆驼把病毒传染给人类。
2019年冬季出现的新冠肺炎病毒,是2003年萨斯病毒的变种,又称Sars-Cov-2,独特之处在于感染者从无症状到死亡,无症状传播和潜伏期传播程度高,变异株具有部分免疫逃逸能力等。目前已有多种疫苗提供有效免疫保护,住院和死亡风险得到控制,但疫情仍在反复,不断出现变异毒株。历史上几次重大疫情的结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对疾病传播知识的积累,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宣传和技术进步,疫苗和新疗法的开发。同时,一些曾经肆虐全球的病原体生生不息,至今仍与人类并存;疫情危机过去了,但病毒、病菌和它们导致的流行病,从未远离人间。(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