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已成事实。截止到今年9月,特朗普政府对华出口征收的2,500亿美元关税,是美国的第一波攻势。但特朗普打的是哪种贸易战?有无章法?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特朗普有“谋”否?如有,中国何以伐之?
有人说,特朗普意气用事,任性而为,因此不成章法。但“乱拳打死老师傅”,所以这也很可怕。较可靠的一种说法,是特朗普有策略无战略。策略是解决当前单一或零散的问题或达到短期目标的计策或谋略;战略是对中长期整体性问题与目标的布局和规划。强迫加拿大和墨西哥谈判并达成新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特氏策略的突出体现,不失为一大研究案例。此外的例子,还包括与韩国更新美韩自由贸易协定、与欧盟达成贸易谅解、逼迫日本进行自贸谈判。但美国不少人–特别是特朗普的反对派–批评说,这些策略上的短期收益,并不能掩盖战略的缺失,因为特朗普打压的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或伙伴国,对它们发动贸易战无异于自毁美国的同盟体系,打击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从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的角度看,这种批评可能低估了特朗普,或者至少忽视了特朗普政府贸易决策的演变过程。10月16日,美国总统贸易代表办公室–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的操盘手–宣布将与日本、欧盟和英国分别谈判贸易协定。2017年美国对日本和欧盟的贸易逆差分别是555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但对英国则有159亿美元的顺差。与这三个国家谈判贸易协定,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不少:对日本和欧盟是为了降低逆差,对英国则是因为英国的“脱欧”。但在这一表象后面,是特朗普对华经贸策略的逐渐成形–不妨称之为“轴辐施压”策略。
“轴辐”常被形象地用来描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冷战初期,华盛顿在亚洲构建了五个双边军事同盟:美国为“轴”,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连为“辐”,构成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核心安全秩序。但在经济上,除了对盟国进行双边施惠外,美国在冷战后推崇多边经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由克林顿政府主推,奥巴马政府则力主“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TPP)。
当前有点奥妙的变化是,美国的安全体系呈现多边化和网络化的趋势,而其经济体系则向双边“轴辐”式演变。去年1月,上台第三天,特朗普就退出TPP。同时,他明确表示倾向双边贸易协定,并以此威胁包括中国、欧盟等在内的各大经济体。在这一点上,他说到做到,可以说“言而有信”。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特朗普政府上台伊始,就准备对华强硬,但因朝鲜局势的紧张和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而搁置。美中关系在2017年得以维持稳定,特朗普称与习近平主席之间擦出了“火花”,贸易战并未打响。进入2018年,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策略有了重大演进。特朗普还在提“火花”说,但也承认习主席恐怕不把他当朋友了。在决策层面,2017年主张对华友好的官员和智囊–布兰斯塔德、库什纳、基辛格等–让位于莱特希泽、纳瓦罗、博尔顿等鹰派人物。正是在这些强硬派的推动下,“轴辐施压”策略渐露端倪。
新版北美贸易协定的出台,是美国解除了北美地区后顾之忧之举。更重要的,恐怕是其所谓的“毒丸”条款发出的孤立中国的信号。按照这一条款,如果三方中任何一方与非市场化国家–即中国–达成自贸协定,另外两方可将其踢出北美贸易协定。这一招不可谓不狠。它意味着,美国认识到,单凭其一己之力恐怕无法让中国屈服,因此需要通过重新谈判的双边贸易关系来限制贸易伙伴与中国的经贸往来–目的是孤立并分割中国的经贸网络。
特朗普政府大概认识到,如果贸易战的结果是中美经济脱钩,那最可能的结果是中美各自为营,届时孰优孰劣还不好说。中国出口不到美国,可以出口到除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如果北京的经贸政策得当,中国说不定能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秩序,美国一个世纪以来的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将不复存在。但如果美国能把世界主要经济体–除了北美,还需欧盟、日韩、印度等–通过双边贸易协定的方式与其捆绑,并通过不同类型的“毒丸”条款孤立中国,那美国的胜算将大增。孤立中国的策略重点将是亚太国家。美韩协定已经升级,美日谈判即将开始,美国还有意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展开双边贸易谈判,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美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倡议。
这一“轴辐施压”的做法兼具策略性与战略性,是当前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头号威胁。所谓“上兵伐谋”,中国应伐这一“轴辐施压”之谋。但特朗普政府还有一个策略选择–重回TPP,只不过是改良后能为特朗普所接受的TPP。这一策略目前被打入冷宫,因为特朗普厌恶多边贸易协定。但这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特朗普自己就曾表示愿意研究重新加入TPP的可能性。如果美中贸易战悬而不决,特朗普难以炫耀“胜绩”,谁能说他不会通过重回TPP的方式加大对华施压的力度呢?届时其贸易战的策略就将是双边与多边兼具而交织为网络的“轴辐网”策略了。(转载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