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密歇根出席竞选造势大会时说,“可能在今后3到4个星期内”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会面。特朗普形容,此次会面事关朝鲜半岛无核化、”非常重要”。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的录象中可以看到,特朗普讲话期间,台下有粉丝高呼”诺贝尔、诺贝尔、诺贝尔”,而且声浪越来越高!特朗普闻声难掩笑容,稍作停顿后点头致意,说“谢谢”。不过,在这一幕之前,特朗普还称赞了中国发挥的作用。他称习近平是“好朋友”、在朝鲜问题上”帮了大忙”。
难以想象的是,仅仅几个月前,特朗普和金正恩还在”对骂”,朝鲜半岛战争颇有一触即发之势。上星期,朝韩领导人举行历史性峰会,承诺朝着”停战”、”去核”努力。峰会之前,许多媒体报道了韩国外长康京和在接受CNN驻首尔记者时的表态。康京和当时说,让韩朝走到一起、特朗普“起到了重要作用”,“很明显,功劳属于特朗普”。4月28日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表示,特朗普对韩朝和谈“绝对有功”。澳大利亚媒体引述特恩布尔在悉尼说,特朗普在朝鲜核武器问题上“非常、非常”强硬的立场,带动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的支持。特恩布尔还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中国的制裁也有“很大功劳”。
回想今年1月,朝鲜和韩国宣布,将就朝鲜派团参加平昌冬奥会举行会谈。4日,特朗普发的一则推特说:”如果不是我坚定、强硬、愿意用我们所有的‘实力’对付朝鲜,真有人相信朝鲜和韩国现在会对话吗?傻瓜。不过,对话是好事。”韩国领导人文在寅当时公开感谢特朗普助力促成韩朝对话,说”很多功劳应该归于特朗普总统”,”可能是美国为首的制裁、压力的结果”。或许只有历史记录才能告诉我们,到底是谁、都有哪些因素让朝鲜坐在谈判桌前。不过,BBC“事实核查”发现,证据显示,韩国争取对话的努力、加上中国制裁的压力,推动韩朝对话成为现实。
中国“动真格”的制裁
自从朝鲜2006年第一次核试验以来,美国和一些盟国一直在制裁。联合国安理会总计推出九轮制裁,其中许多是美国的倡议。过去几年,针对朝鲜的制裁越来越严厉。2006年,联合国决议禁止向朝鲜提供重型武器、导弹技术、奢侈品。到2017年12月,联合国推出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包括限制朝鲜石油进口、要求各国将所有在国外赚取收入的朝鲜劳工驱逐出境、禁止朝鲜出口食品、农产品、矿产机械和电气设备等。
尽管国际社会最近这些严厉的制裁是以特朗普任总统的美国为首的,但是,中国落实制裁,可能给朝鲜带来了最为沉重的打击。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朝鲜对中国贸易的依赖程度超过90%。虽然联合国通过决议制裁朝鲜,但是,根据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的报告,中国很少对自己的老朋友朝鲜真正施加制裁,不过过去一年间,中国看起来是动了真格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高级研究员约翰·尼尔森-赖特(John Nilsson-Wright)说,在证实了自己的军事能力之后,金正恩现在将注意力转向发展经济。他说,制裁没有阻止金正恩开发武器,但是从长远看,新局面可能会阻碍他的经济计划。
美国的强硬威胁
2018年1月2日,特朗普发推特说,”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刚刚说,他’桌上永远放着核按钮’。他那个缺吃少用的国家中能不能有谁告诉他一声,我也有核按钮,比他的更大、更有力,还有,我的按钮很灵!”2017年9月23日,特朗普发推特说,”刚刚听了朝鲜外交部长在联合国讲话。如果他的话代表着火箭男的想法,那他们坚持不了多久了。”比较一下。2014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警告朝鲜,”我们不会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把这些强加给别人,但是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用军事实力捍卫我们的盟友和我们的生活方式。”2016年,奥巴马在美国CBS新闻说,朝鲜”不稳定”、”不负责”,”当然,我们确实可以用炮弹摧毁朝鲜,但是,必须考虑到那样做的人道代价,还有,朝鲜就在我们的重要盟友韩国家门口。”美国总统布什曾经称朝鲜是”邪恶轴心”。多年以来,美国一直在对朝鲜使用强硬的言辞和发出动武的威胁。
韩国的长期努力
文在寅之前,韩国总统李明博(2008-2013)曾采用强硬的对朝政策。之后的朴槿惠(2013-2017)则承诺和朝鲜对话。不过,2016年朝鲜核武器和导弹试验之后,争取对话的努力宣告结束。文在寅在就职演说中表示,他将”竭尽全力”争取半岛和平。这表明,韩国开始再一次转向金大中(1999-2003)推行的”阳光政策”。金大中因为推动半岛和平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高级讲师格尔泽尔齐克(Virginie Grzelczyk)博士说,”更多功劳应该归属韩国。他们确保朝鲜能够来参加冬奥会,韩国非常迅速地做好了各种安排。”她说,“邀请朝鲜代表团、金正恩的妹妹来韩国,对峰会的举行至关重要。”那么,为什么韩国要把功劳归于特朗普呢?格尔泽尔齐克认为,那是韩国的”战略性”举动,是要把美国吸引到对话桌前,”因为,韩国和朝鲜都曾对美国的政策感到困惑、担忧。”(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