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政府重塑社会的工具,也是反映社会变迁的棱镜。在3月24至25日于伦敦举行的中英峰会上,我一对一采访了牛津大学罗德基金会主席查尔斯•康恩(Charles Conn)、博实乐集团(原碧桂园教育集团)副总裁陈舒、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会长卡罗琳•怀特(Caroline Wright),了解了当前跨国教育的格局、其背后的宏观力量,以及他们个人对中英教育交流的看法。
政治局势改变人才需求
牛津大学罗德基金会主席查尔斯•康恩在2015年将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引入中国。这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选送全球最优秀的本科生去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往届得主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等。“很明显,世界在1902年和现在的面貌完全不同。”康恩说。
罗德基金会在1902年由英国政治家、商人塞西尔•罗德创立时,带有浓浓的殖民意味。罗德是殖民时期矿业大亨,当时拥有全世界90%的钻石工业,他希望自己身后的资产可以为大英帝国的殖民事业储备顶尖人才。2015年,罗德奖学金首次登陆中国大陆。“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无论从文化、政治、经济等任何一个层面来说。如果没有中国学生,那我们罗德社团将与国际现实有一个割裂。”康恩自己就是罗德奖学金获得者,就读于牛津期间曾沿着丝绸之路一直抵达西安,一睹这神秘东方国度的色彩,大大开拓了国际视野。
罗德基金会对多样性的野心,已经不停留在国家层面,而深入到了地区。目前罗德奖学金的中国得主大多来自北京、上海的几所最顶尖大学;康恩近日的中国之旅深入中国西南地区,提升更多中国学子对这项奖学金的了解,希望收到更多申请。他对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生赞不绝口。“这些十多岁的孩子太自信了,”他说,“英语也完全流利。”罗德基金会依然在扩张,近期目标是每年发出125至150份奖学金,增加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数国的比重,也要开始将该项目引入拉美地区。“这会像一个国际班,”康恩说,“奖学金生们从彼此身上学到的,将和他们在牛津大学课程中学到的一样有意义。”
经济腾飞促进双向交流
教育产业与国家人口增长、城镇化、乃至地产等支柱行业息息相关。目前规模在全国教育行业排第三的博实乐集团,原属于碧桂园地产公司旗下。副总裁陈舒介绍,他们的第一间学校于1994年创办,以近十倍于当时市场薪资招聘全国良师,成为碧桂园开发的小区的优良配置,与售房主业形成良性循环,从此用同样模式在全国各地大量发展。2016年时创建一个独立教育集团,并于2017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当天市值突破人民币100亿。“因为有地产公司的平台,我们能从找地、建筑等一般办学校的流程中省下时间精力,在具体教育上精益求精。”
这体现在国际教育资源的引进上。陈舒提到,他们正在洽谈与英国顶尖私校费蒂斯公学(Fettes College)在广州合办一所中国最好的英式国际学校。“这所英国名校用150年研发、完善出一个优越的教育体系,现在由我们嫁接到中国来,15年说不定能干成150年的事。”其他正在商洽的跨国项目,包括与麻省理工大学合办科技夏令营、与宾西法尼亚大学合办国际师范学校、与伯克利音乐学院开发音乐项目等等。博实乐的战略也不是从外引进资源的单行线–他们也在响应政策号召,布局研发有中国灵魂的教育体系,希望长期发展中,既吸纳国际教育精华,也传播中国式教育精髓。
陈舒本人曾创办家族办公室,为中国500强企业的家族做孩子教育定制、企业海外布局、家族企业管理,给一群可能在几十年内接班中国最大企业的孩子们进行专业、视野、经历乃至商务礼仪等全面化的培养。“例如我们的酒店计划,”陈舒举例说,“带学生在很短时间内住遍世界100家酒店,从印度最底层的破败房间,住到迪拜的总统套房,然后与随行的经济学老师交流、辩论。这能帮助这批将来可能影响世界的人,得到使命感,不被家族财富障目,担起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服务的责任。”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声音越来越响亮,中国学生在申请中得到国外大学更多重视,外国学生也从更小的年纪游学中国,同时也有更多外国名师外进入中国教育体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杠杆利用这样的大势,”陈舒说。
科技革新改进教育方式
卡罗琳•怀特是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会长,这个协会扶持英国公司在教育行业取得成功,并致力于提高国内外教育质量标准。近年来,该协会对教育科技公司格外关注,目前为超过一百家创业公司提供帮助。她介绍,教育科技可以为课程提供服务,比如使用虚拟现实工具教授科学课程,或发现并解决学生因健康原因对接受教育方式的特殊需求。教育科技更可以提供至关重要的后台支持,譬如用类似Uber的模式为学校及时提供最近、最合适的替补教师,又譬如用行为分析工具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座位、或观测学生回答电子考卷时的认真程度等。“我近日跟随特里萨•梅首相参与了中国访问之旅,有幸见到许多有潜力的合作机会,”卡罗琳•怀特说,“英国在课程科技改革与创新方面国际领先,因为我们开始得比较早,走过了试错阶段,可以直接为其他国家提供成功经验与案例。”
中英教育交流
关于中英学生的教育与交流,康恩说:“如果我是现在的一个年轻人,我会在北京。很多事在那里发生,而国际新闻的有些报导并不完全准确,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明辨是非。如果不去中国看看,会是巨大的损失。”对于成绩优异、努力至上的那部分中国留学生,他也从西式教育的角度建议:“不要再这么追求完美,偶尔犯个小错,周五去打个球、周末去巴黎转转……这些小放松能增进你的创造性和健康度,让最自由的学生时代更圆满一些。”陈舒表示,他个人觉得“中国的小学特别扎实,然后如果有机会读读英国的初高中、美国的大学,可能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组合。”他11岁即去苏格兰念书,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就读经济,毕业后在伦敦一家对冲基金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赶上行业鼎盛时期。因深感教育平台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他选择放弃超高薪回国创业,成立了中国第一批的国际学校之一。卡罗琳•怀特则表示,教育是英国重要“出口产品”之一,英国国际贸易部长曾将其称为皇冠上的宝石。中国教育市场巨大,每年新生儿数量几乎与全英学生数量相等,值得英国机构深度探索。她也表示:“中国能为我的孩子带来文化启蒙,有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带他们去中国游历。”
本次中英峰会还包括金融科技、国际政治、青年创业、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讨论,会场气氛有序而热烈。峰会的核心创办人李宗洋、仇天宇,分别是20、22岁的伦敦大学学院在读生、毕业生。他们说:“伦敦大学学院校长会来为我们闭幕,帝国理工大学副校长会来我们的晚宴。我们希望能帮助这些学校一起发展,我们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他们和在场的许多年轻组织者、志愿者本身就是跨国教育的成果,又为新一轮跨国交流种下萌芽。(转载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