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新闻社组织的“行走中国,感知五年”之“全球华文媒体高层甘肃行”正式启动。记者有幸得到邀请,参与这一活动。尽管在两年前记者就到过敦煌,但是决定参与此活动之后,心里还是很有期盼。9月4日是正式活动的第一天,根据安排,白天的重点就是莫高窟。那么,第二次体验之后,记者感觉又是如何呢?
中新社甘肃分社社长殷春永给大家扼要介绍敦煌情况
与王旭东院长座谈会
大家与王旭东院长合影留念
上午8:30我们一行前往敦煌研究院数字研究中心,与现任院长王旭东博士进行座谈。王院长首先扼要给大家介绍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历史,莫高窟过往几年的游客数量变化,以及在数字化大潮中莫高窟所面临的挑战。王院长强调指出,“保护、研究和弘扬是敦煌研究院的主要职责。”王院长也谈及敦煌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段文杰,1946年他从四川辗转来到敦煌,扎根近60年专注于敦煌石窟的研究于保护,即使逝世后,骨灰都安葬在毗邻莫高窟的三危山下。之后,媒体代表踊跃提问,王院长都一一耐心回答,并向大家表示,敦煌研究院秉持开放的心态,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研究机构。
我们一行在数字中心合影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外景
进入莫高窟园区内
与王院长合影留念之后,我们一行一直观看了两部影片,自然是介绍莫高窟的,其中一个是平面,而另一个是球幕。尽管这是记者第二次观赏,依然被莫高窟的壮观及其文化底蕴所吸引。按流程,影片之后我们一行人搭乘大巴,前往莫高窟。一般情况下,在夏季高峰期,游客通常能够观看8个洞窟,了解到大家海外归来不容易,院长刻意叮嘱,大家有机会观看12个洞窟。
进入莫高窟园区内
莫高窟外景
关于经书失传的陈列馆
前面说过,这是记者第二次体验,而且看的许多洞窟前一次也看过,但绝对没有那种无聊的感觉。相反,在解说员的引导下,记者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由于洞内不允许拍照,大家自然看不到记者所走访的洞窟。每个洞窟都有数字符号标记,就拿有趣的藏经洞来说,大家可以了解到当年的经文如何发现的,又是如何流落他人之手,最后漂泊在异国他乡。对于这一点,可能于右任的体验最新,并写下如此短诗:
走在景区大道上
我们一行合影留念
9层楼动态
敦煌文物散全球
画塑精奇美并收
同拂残龛同赞赏
莫高窟下做中秋
斯氏伯氏去多时
东窟西窟亦可悲
敦煌学已名天下
中国学生知不知
飞天雕塑
来自加拿大的代表
石窟文物陈列中心
洞窟参观完毕之后,我们一行到敦煌研究院职工餐厅享受工作餐。接下来的石窟文物陈列中心,不仅让大家了解洞窟和塑像是如何炼成的,而且也能了解到洞窟的参观和保护工作与历史。当然,正在展出的“丝路秘宝”也让大家打开眼界!走在回程的路上,笔者在思考,这时脑海中一闪而过在展览馆中所看到的文字,它是如此说的: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
菩萨是如何炼成的?
莫高窟的变迁
桃上的梨,能否“窃梨不算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