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一个现象: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呈现着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样的分裂状态,从时间上说,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那个时候,国家积贫积弱,被动挨打,民族精英们开始探索原因,于是睁开眼睛看世界,各种来自异域的思想乘机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开始风云激荡。这一激荡,便是一百多年。发展到今天,大体上延续、形成了四个传统: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五四启蒙传统、红色革命传统、改革开放传统。四个传统之间,有关联、有互渗、有交融,也有矛盾、争斗,甚至对立。
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最深沉的传统,从先秦两汉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算起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底座。中华传统文化的优长和精华,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励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短板和局限,如:“维旧制、强等级、轻个权、缺法治、避科技、弱超验”;都可以含摄在这个传统里。
五四启蒙传统由上世纪初发轫,延续、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的思想精华是具有普适价值的民主和科学,其哲学基础主要是自由主义,其心路趋向接近于全盘西化。这个传统将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尤其是其中的儒家传统,视为清理、批判、否定的对象,“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取消中医”等口号和主张,反映了这个传统的过激和偏颇。
红色革命传统起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延续、发展至今,也有近一百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精神圭臬,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以及地主、富农为革命对象,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理想,主张阶级斗争、造反有理、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财产公有、计划经济等。这个传统,与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五四启蒙传统有明显的不同,但吸取了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的部分内容,如“求大同”、“重民本”;与五四启蒙传统也有一些契合之处,如“破四旧”、“批孔”。
改革开放传统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延续、发展至今,也有了将近四十年的历史。发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可视作这个传统的先声。这个传统的思想精华是“实事求是”、“发展是硬道理”,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从思想资源上看,这个传统具有“混合开新”的特点,对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五四启蒙传统和红色革命传统都有所取,也都有所不取。
如今,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已经走到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了,再也不是那个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东亚病夫”了。然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没有因国家经济、军事、科技的趋强而不再分裂,倒有“丧魂失魄”、“找不着北”的感觉。四个传统在斗嘴、打架,甚至势不两立。如:持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的一些国人,与持五四启蒙传统的一些国人对立;持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些国人,与持改革开放传统的一些国人对立。后一种对立尤其尖锐,火药味很浓,似有不把对方消灭就不罢休的劲头。
就思想观点而言,自由活泼、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总比“万马齐喑”好,当然是值得提倡并宽容的。但对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言,在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同时,还得有一个大家都基本认同的、相对统一的、根本性的精神“支柱”,否则,一任四分五裂,精神家园就没有了“主心骨”,中华民族就魂魄涣散而无从凝聚。而一个魂魄涣散的民族,在和平年代尚可囫囫囵囵,若遇战争或异族入侵,就可能分崩离析。不容忽视的现状是,西方各民族已通过基督教思想体系而凝聚,而且,这个思想体系还在不断地向东方各民族渗透,阿拉伯各民族已通过伊斯兰教思想体系而凝聚,而我们中华民族靠什么思想体系来凝聚呢?
当年我们被列强侵略、欺侮,一败再败,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偌大个国家,落后挨打,虚弱不堪。因何失去了有效抵抗的能力?国防战略学家金一南教授颇有见地指出,是国人不团结,“非常松散”。他说:“我们近代的灾难,绝不仅仅是帝国主义如何的杀人无度和猖狂,我们极度的衰弱和分散,不团结一盘散沙,被对方分而治之”。
金一南教授还举抗战开始时,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以下20多位中央委员58位将官投敌的“集团性精神沉沦”的例子;举东北抗日联军第一陆军总司令杨靖宇,被自己最信任的得力助手、贴身警卫出卖,被叛变投敌的自己培养的特等机枪手射杀的例子,说明:“一盘散沙的中国,它不仅是松散的问题。出卖自己国家民族利益,出卖自己的战友,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一盘散沙”呢?政治腐败是原因,经济、军事、科技落后是原因,精神文化失去凝聚力也是原因。所谓精神文化失去凝聚力,即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呈松散状,其力量,已不足以阻止汪精卫们不投敌,已不足以阻止杨靖宇的那几个部下不叛变。
如今,国家政治层面在强力反腐,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已走向强盛,而精神文化方面,是否依然呈现着松散状?这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是:我们的精神文化,是否具有凝聚力?
一种精神文化要有凝聚力,至少需具备三个条件:有系统性理论和核心理念;这些核心理念为绝大多数国人所认知、认可、认同;有自己的精神标志。
近代以前的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主要靠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支撑,准确些说,主要靠儒、道、释三家联合支撑,三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儒家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理念,用以前的说法是“仁义礼智信”;用现在的说法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励有为”;这些核心理念也为绝大多数国人所认知、认可、认同;儒家还有精神标志,即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老先生。
然而,一百多年来,经过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批孔”,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西潮”涌入,儒家的店堂已被砸毁了,成了一地瓦砾。尽管如今孔子学院在世界不少国家落地开办,但若让儒家扛起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帅旗,显然是在难为儒家。两个原因是显然的:一是儒家理论本身有局限。用当代的眼光看,儒家尽管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励有为”的优长、精华,但也有“维旧制、强等级、轻个权、缺法治、避科技、弱超验”的短板、局限;二是长期以来的被批判和被否定。这样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几代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儒家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已然丧失,形象严重受损。如果让儒家来举旗,反对的声音会很强。五四启蒙传统、红色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传统中的许多人,都会成为反对者。
那么,哪种文化思想能成为华人精神家园的主心骨呢?也即哪种文化思想能获得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认同,从而成为相对统一的、根本性的精神“支柱”呢?
至少有四个条件:有根基;能容合;可通约;适时新。
所谓“有根基”,即该文化思想的根,应该深深地扎在中华文化的沃土里,应该是深厚的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参天之“树”。
所谓“能容合”,即该文化思想,具有能够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特性和功能,并能够以这样的功能对待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所谓“可通约”,即该文化思想,能够提出并总括各文化传统互通的,大家都能接受、认同的内容,也即该文化思想,是各文化传统的“最大公约数”。
所谓“适时新”,即该文化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能够随着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前进的脚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中,龙凤文化因符合以上四个条件而成为不二选择。
有些文化思想,为某政治集团所主张和践行,让其他政治集团及普罗大众认同并践行就有一定困难;有些文化思想,在某一个地域被推行,而在另一个地域则不被推行。只有龙凤文化,可以超越党派、地域、民族、宗教、国家、社会制度等的框限,能够获得全民族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居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的华人,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有不同,但大家都认同自己是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或“龙凤传人”:这其实就已经提供了一个基础,即通过龙凤文化思想,把精神家园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华民族团结、凝聚起来的基础。比如,持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些国人,与持改革开放传统的一些国人尖锐地冲突着,龙凤文化的态度是争论可以继续争论,只要双方都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成员、是龙凤传人,从而认同龙凤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就可存异求同地归属于龙凤文化大系统,在牵涉民族整体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结成“统一战线”。还有,龙凤文化是大陆和台湾都认同、都传承的文化,在龙凤的大旗下实现国家统一,当然是很好的事情。
龙凤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两种神物,其实质是中华先民对宇宙自然力的感悟、认知和神化。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凤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龙凤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龙凤文化,对内可以汲取、容合儒道诸子及释家传统、五四启蒙传统、红色革命传统、改革开放传统的优长、精华,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励有为”等;克服、超越各传统的偏颇、局限,如“维旧制、强等级、轻个权、缺法治、避科技、弱超验”等;对外,则可以与世界各文明相对话、相融通,并以自身卓越的贡献,丰富世界文化、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龙凤文化的精神底蕴可用“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和美”来概括,可简称为“容、福、谐、奋、美”。其“容合”是世界观、方法论;其“福生”,是价值观、幸福论;其“谐天”是天人观、生态论;其“奋进”,是人生观、强国论;其“和美”是理想观、目的论。
在龙凤精神底蕴的基础上,笔者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角度,提出了龙凤信仰(也称“龙道信仰”)。龙凤信仰的基本理念目前先提出四个字:“尊、爱、利、和”,四个字对应着四句话:“尊天尊人尊己、爱天爱人爱己、利天利人利己、和天和人和己”。“尊”即“尊天尊人尊己”,是处世观、交往论;“爱”即“爱天爱人爱己”,是感情观、关系论;“利”即“利天利人利己”,是互利观、共享论;“和”即“和天和人和己”,是理想观、境界论。龙凤信仰倡导在“尊天尊人尊己、爱天爱人爱己、利天利人利己、和天和人和己”之间找到最大的平衡点、公约数、贯穿线、合适域。
龙凤信仰还可以解决被儒家搁置不论的超验问题,即人的肉身消散后,灵魂何处去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解决了超验问题,才能有具足的文化自信。龙凤是中国人对宇宙力感悟、认知的形象化,是宇宙力的一个代表和体现。龙凤尤其是作为宇宙力组成部分的、人类目前还沒有全面认知的、也可能永远不能全面认知的暗物质、暗物力的代表和体现,是宇宙力和人类灵魂力之间的中介。人的肉体生命结束时,龙凤可以吸纳、接引、承载人的灵魂力,使其成为龙凤神力的一部分,冲破地球的引力和大气层的压力,到太阳系去、到银河系去、到河外星系去,与宇宙力相汇合,成为宇宙力的一部分,与宇宙力同体同行,从而实现永恒和不朽。也可以在与宇宙力同行的过程中,与宇宙间的其他生命相对话、相结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历程。
为了使人的灵魂力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积淀、升华、强化,也为了使龙凤文化“接地气”,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规范和引导,笔者提出了“龙凤十不”,即:1) 不辱中华;即有辱、有损、有害于中华民族的话和事不说、不做。2) 不小看人;即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3) 不恶父母;即孝敬父母,对父母不厌恶(wù)、不冷淡、不疏远。4) 不懈子教;即不松懈对子女的教育,包括校教、家教、言传身教。5) 不起贪念;即克制、放弃、不产生分外的、过度的求多、不知足的念头。6) 不说谎话;即不说虚假的、欺骗人的话,言而有信,说到做到。7) 不事毒假;即不制毒、贩毒、吸毒、散毒;不造假、售假、传假。8) 不怠工作;即对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努力做到最好。9) 不虐动物;即不用狠毒残酷的手段对待动物。10) 不剩饭菜;即不做、不买、不取多余的饭菜,避免浪费。
龙凤文化的精神底蕴、龙凤信仰和“龙凤十不”,以及作为中华民族广义图腾、精神象征、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的龙凤标志,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的精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龙凤文化精华,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都认同的、相对统一的、根本性的精神“支柱”,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心骨”,可以结束中华民族魂魄涣散的状态,可以使海内外中华儿女、“龙凤传人”最大程度地团结和凝聚,从而和美、强盛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文/庞进,2017年2月10日于西安龙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