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让你丢工作?

当丽贝卡·阿尔瓦雷兹(Rebecca Alvarez)决定在Facebook主页上分享家庭照片时,她万万没有想到会惹祸上身。阿尔瓦雷兹来自伦敦,她是一名媒体销售顾问,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网上分享的内容并不多,所以当她在页面上分享刚学走路的宝宝的照片时,并没有想太多。“那就是一张有趣而天真的照片。”她说,“我发的内容通常都能得到很好的反馈。”

令妈妈蒙羞?
但在收获了一些点赞和积极的评论后,批评之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说:“照片很好玩,但还是删掉吧。现在有很多变态。”随后又出现了很多负面评论。阿尔瓦雷兹表示,没过多久,她甚至在街上碰到有熟人让她删掉那条内容。她的收件箱里也有很多建议删除那张照片的私信,原因是“这么做不安全”–尽管那并不是一个公开的帖子。

“这让我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我似乎成了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她说,“我感觉自己遭到了人们的批判。有些人并非在为我提供建议,而是在公开谴责我。”那次经历让她变得更加谨慎。“我今后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但我已经吸取了教训。”阿尔瓦雷兹说。她感觉很幸运,因为那一次事情并没有在她的同事间扩散。

律师事务所Acuity Legal合伙人克莱尔·诺里斯(Claire Knowles)表示,她的一位客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位客户发布在个人Facebook主页上的消息可能导致她丢掉工作。“她在上面说自己的上司是个傻瓜,根本不称职–这有可能构成网络欺凌。”诺里斯说,“这些内容传到了雇主那里,包括她的上司。于是,公司启动了严重违规处理程序。”她还补充道:“所有雇主都必须表明态度:这样的帖子会冒犯他人,或者有损公司的声誉。”

由于法律原因,诺里斯的客户不能公开自己的姓名,但她表示,她并不想欺凌自己的上司,只是想排解情绪,表达挫败感。那位客户表示,她并不了解职场的社交媒体政策,之前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那位员工最终遭到了书面警告–诺里斯表示,她之所以没有被解雇,完全是因为她是老员工,而且已经知道悔改。

三思后行
跨国人力资源公司Robert Walters副总监詹姆斯·穆雷(James Murray)表示,当同事也成为你的社交媒体受众时,就必须像身处工作环境一样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像在办公桌前工作或在办公室参加聚会一样。

在经过了简单、天真、无拘无束的阶段后,社交媒体是否正在慢慢压制我们的表达空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社交媒体的确导致我们在发表言论时顾虑越来越多,不太愿意针对新闻时事和现实生活发表真实的观点。这种焦虑也可以解释WhatsApp和Snapchat的崛起,前者可以向指定的好友发送私密信息,后者发送的信息则能实现“阅后即焚”,不会破坏用户的声誉。事实上,这类应用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希望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受到他人的评判。

所有人都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如果你发布了一些可能“引火烧身”的内容,并不会仅仅因为你已经下班就降低了你因此而面临的麻烦。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报道称,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安吉拉·吉宾斯(Angela Bibbins)因为写了一篇有关乔治王子的批评文章而面临纪律处分。该报还透露,英国主厨亚历克斯·兰伯特(Alex Lambert)因为在Instagram的一张照片中透露他在素食主义者的餐食种添加肉类而遭到解雇。

“即便员工并不直接负责管理其所在组织的社交媒体渠道,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形象。”伦敦数字战略和培训咨询公司Silvester& Finch 主管克里斯·李(Chris Lee)说。他表示,员工很容易泄露机密信息,他们的观点也会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2015年,英国公司Game Retail因为一名员工在Twitter上发表了与工作无关的无礼言论而将其开除。尽管该员工在一审中赢得了这起不当解雇诉讼,但Game Reatail提出上诉,并最终胜诉。

招聘工具
你在网上发的帖子是否会破坏你在其他地方获得梦想工作的机会?答案是肯定的。无论企业承认与否,社交媒体如今已经成为他们招聘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招聘官罗伯特·沃尔特斯(Robert Walters)发现,有半数雇主准备用社交媒体研究求职者,还有63%已经看过求职者的职业社交网络资料–LinkedIn便是其中之一。

得州达拉斯的领导力和变革顾问史蒂夫·阮(Steve Nguyen)表示,如果不假思索地分享内容,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麻烦。但人们有时候却会毫不犹豫地发布内容。“由于这种着急心态作怪,我们总是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有趣或惊悚的内容,因此不太愿意对内容进行主动过滤。”他说。

既然知道其中蕴含风险,我们为什么还会继续这么做呢?网络心理学家兼《影响力网络》(Webs of Influence)的作者娜塔莉·纳海(Nathalie Nahai)认为,这种现象被称作抑制解除(Disinhibition)–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无法看到某种行为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在线交流是通过屏幕进行的,因此创造了距离感,有时候甚至是匿名进行的,这让我们感觉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地发表评论和分享内容–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会这么做。

自我炒作和自我审查
在网上,真正引人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最喧闹、最浮华的自我炒作者,而未必是最有成就的人。专家表示,这种方式导致我们的身份发生分裂。我们会在发布内容时加以选择,努力塑造自己渴望的形象,减少发布那些与之不符的内容。但需要强调的是,社交媒体整体还是利大于弊:过去10年间,虽然社交媒体令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没有证据显示社交媒体降低了我们的人际关系质量,导致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降低或丧失,也没有证据表明社交网络导致我们只懂得活在当下。”加州媒体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帕米拉·鲁特莱奇(Pamela Rutledge)说。她表示,关键在于平衡各项因素,密切关注各种行为在我们追求目标、提升体验的过程中究竟有利还是有弊。(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