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推荐(3):我与“上海市西中学”的两次情缘

人的一生,都讲究缘份。不管你信封建迷信也好,还是仰马克斯主义理论也罢,情缘是摆脱不了的。就象我与“上海市西中学”的缘份,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节点上。

五二年学校向工农子弟开门
第一次进市西中学挍门,是六十多年前的一九五二年。地处上海愚园路东头静安寺西首的市西中学,解放前是由英国军营改建的教会学校,解放后成了市重点。我刚从常州农村小学毕业,拿着校长为我提前办的毕业证书,来上海到在纱厂做工的母亲那里。在一乡下的毕业证书去报考,免试就拿到录取通知。晋元中学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所向工农子第开门的学校,不象现在农民工子女不能进公办中学。学挍扩招十个班,教室不够,校长叶克平提出两部制模式,学生分上下午两部分分别上课。我感谢学校对工农子弟的培养。后来也直升进了晋元高中部。

但我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进入那所当年难进的高贵学校–市西中学。

第二次进“市西中学”在“文革”中
六五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锦州市教育局,因妈欠安未去。由区劳动局介绍去市西中学当代课教师(说得好听点称临时教师),担任初三语文老师。在计划经济年代,那时的教师编制很严,很多有才华有教学水平的人勤勤肯肯工作几十年,工资永远48元,到退休年龄也不被转正。这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平”。

六六年四、五月份吧,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初中女学生的一篇作文–《一盆茉莉花》。写的是一天突然大雨,放在阳台上的茉莉花被突来的大雨打拆,她小心地把它抢回呵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女学生?作为语文老师点评学生作文的思想和艺术手法的表达,是平常事。可在极左思潮的年代,是不允许的。几天后报纸上突然出现连篇的批判文章。什么“资产阶级小资情调”、“与无产阶级格格不入”、“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对一位初中女生上纲上线的批判该吗?联系到后来上海党阀姚xx炮制的《海瑞罢官》的批判,才知道“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我曾在某杂志上发表过剧评巜上海白蛇的特色》一文,主要是评论上海京昆剧团(即上海戏校京昆班毕业公演三白蛇四青蛇演出)的特色。在评论的结尾写道:“田汉同志讲得好,《白蛇传》好比青铜剑,在众多艺术家的磨砺下,越来越精湛了。”这句平常的评论,遭来了后来文革初期的许多大字报。我被打成了文艺界“四条汉子”(田汉、周扬、夏?、杨翰生)的小爬虫。

文革就是这样开始的。批判初中女学生的作文,斗争普通语文老师⋯⋯哪时,谁能想到中央的路线斗争。

六八年,文革浪潮席卷全国,上海人民广场、中山公园、等场所聚集着北京来的红卫兵和上海大中学学生,有宣传,也有争论。广播中播出朱镕基市长劝学生理性对待的讲话。我当时任职家电技校的部分学生也被卷了进去。凭我“老运动员”的直觉,谆谆劝导学生不要参与,被人利用,避免学生遭秋后祘帐。此时在浙大工作任教的我的高中同学,也传来消息,杭州灵隐寺遭中学红卫兵冲击,浙大师生打着红卫兵旗号在全力保卫,杭州公交公司的工人师傅也大力支持浙大师生的行动,保住了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人类文化艺术 宝库中的瑰宝–杭州灵隐寺。

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行动都乱了,没有一点头脑的人,尤其是中学生,往往会被人利用。

又是四十年,人啊人,人生到了关键的节点,要把握好是很难的。 (文/任展宏,2016年6月9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