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推门进来时耷拉着脑袋一脸沮丧,不用问,肯定遇到麻烦了。
“这几天,同学们老笑话我,还叫我‘邋遢婆娘’。”饭桌上,儿子依旧紧绷着脸皱着眉头,说话都是粗声粗气的,“不就是出操慢了点,作业交得晚了点,又没耽误什么大事情,就叫我‘邋遢婆娘’,真可恶!”
我没有作声,–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侧击旁敲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我埋头很快地吃着自己的饭,没有答理他。很快,我就吃完了,边收拾自己的碗筷边嬉笑着冲他开了口:“看,又让我领了先,你一不小心又成‘邋遢婆娘’了!”
他傻傻地看着我,只有哭的份了。“你还是我妈,咋也像我班的讨厌鬼那样欺负我?”
我没解释,只是告诉他,做完作业跟我出去逛逛。
我们先去了同事小朱家,小朱啥都爱就是不爱做家务,迟早上她家就像进了战后重创区:想坐沙发得自己推开东西腾点空,想喝水得自己洗水杯……后来又去了朋友聪贤家,哪像家呀,干净整齐得简直就是星级宾馆!
回来后我问儿子,在小朱阿姨家和聪贤阿姨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他不假思索就扯了开来:“在小朱阿姨家,就像在野地里的感觉,连鞋也不用换,人可以随便坐,东西也可以随便扔,不受限制没有约束;在聪贤阿姨家就不一样了,干净卫生得脚都不知道该放到哪,只想进门前换身新衣服,走前还想给她把沙发套拽平展……”
我很耐心地听他说完,又问道:你是不是对两个家的态度也不一样?
“当然了。”儿子想都没想就接上了话,“在小朱阿姨家,想多随便就多随便,脚都可以搭到茶几上;在聪贤阿姨家,都害怕把人家的沙发垫坐得起了褶皱。”
我看火候该差不多了,就对他说:“笃行,你在两个阿姨家的不同感觉和不同态度实际上是由她们自己对家的态度决定的,–你家是怎么样的,别人就怎么样看待!”我停了一会儿,又继续开导他,“你吃饭落到妈妈后面,妈妈为什么不可以叫你‘邋遢婆娘’?出操慢,交作业慢,你那样做了,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叫你‘邋遢婆娘’?”他一下子明白了,低下了头。我继续引导他,“其实一切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是怎么样的,别人就怎么样看待你,你想让别人怎样看待你,你就得拿出怎样的姿势来!”
儿子瞅了一会儿窗外,站了起来:“妈,我知道了。”
后来,在检查周记时,我看到了儿子那晚的随笔《一切皆由我定》—
“……妈妈说的对,我是怎么样的,别人就怎么样看待我,我想让别人怎样看待我,我就得拿出怎样的姿势。–看来,真正做错的,还是我自己。”
生硬的说理教育并不适合于每个人,包括小孩。让他走进生活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也许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