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民间“七夕”的“量桥”风俗

每年“七夕”这天,闽北光泽县流行着一种在廊桥上“量桥”的风俗,很引人注目。

光泽是闽赣边境的一个山区小县,地处偏僻,民风古朴。据清版《光泽县志》“风俗”中有:“人物犷真,民风淳朴”。千百年来,民间流行着许多年节风俗习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成山区小县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七夕这天的“量桥”风俗,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种。

“量桥”,是本地话,普通话就是走桥和过桥的意思,寓意是用虔诚的心追求平安。光泽民间自古就有,选在七夕因为这是民间说的一个好日子,天上是牛郎织女星相会,人们美好的祈望也会如愿。这个活动一般是在有廊桥上举行。廊桥,在当地又叫篷桥、凉桥、棚桥、厝桥等,上有屋瓦,遮风挡雨,适应举办活动。而且桥中间一般都设有神龛,供奉着不同的神灵菩萨。光泽历代建有不少廊桥,至今保留下来的还有10余座,民间这项风俗也得以保留传承下来。

自古以来民间有说:人的一生要过三桥,即父母桥、夫妻桥、子孙桥,即保佑父母安康、夫妻恩爱,子孙满堂。从古至今在光泽有民间信众特定的三座桥地方,即原来的司前村的廊桥为父母桥,这座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洪水冲倒,改在邻近邵武的一座廊桥。还有油溪村的廊桥为夫妻桥,大洋坪村的廊桥为子孙桥。过去每年七夕一到,这三座桥就会非常热闹,老早有人打扫,烧香,县内外四方信众,大多是老年妇女,就呼亲唤友,成群结队,穿红戴绿,身背香烛香纸等祭物赶赴这三座桥所在地,等待晚上“量桥”。因为时间路程关系,一般是在初六这天晚上到附近庙上或桥上念经等待,到后半夜,也就是初七开始“量桥”。

一个人一般一年“量”一座桥,有的连续三年完成,也可以间隔年度不限。次序一般是先父母桥,后夫妻桥,再子孙桥。也可以根据家中祈望的实际情况,决定先走哪座桥。走父母桥保佑父母无灾无病,高寿平安。走夫妻桥保佑夫妻和谐美满,白头到老。走子孙桥保佑子孙满堂,家丁兴旺。而走完了三桥后,每年七月初七这天随你走其他附近的廊桥,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光泽除三桥外,其他有廊桥的地方一般七夕时也有这“量桥”的内容,也都很热闹,参加的人都是当地的信众和附近的人们。

“量桥”风俗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据光泽县鸾凤乡油溪村年年主持夫妻桥“量桥”的桥首傅庆辉老人介绍说:民间信众把“量桥”看得很重,一般有专门司仪的人负责,随便马虎不得。桥上布置很隆重,张灯结彩,神龛前摆满供品,从早供下来。一天当中有三四个信众先举香过桥数遍,以清桥上的秽气。时间初六晚上一般是定在后半夜,正就是初七开始,时辰是定好的,也就是鸡叫三遍开始,因为这时风清月正,万籁俱静,神灵洞察的清晰。所要参加量桥的人初六当天就要到,先开始念经烧香后,等到时间由主持人安排列队,先后次序有讲究,最前面有人手执凤冠霞披和宫灯开路,接下去是参加量桥的人。

带头人要选定,即走第一和第二的人,也叫烧头香尾香的人。一般是桥庙的头首,敬神专一的人。或者随喜布施大的人,还有排当天到庙时间早的人,所以每个被选中的都感到是一种荣耀。时钟鼓敲响后鞭炮响起,开始“量桥”,上桥时带头人烧过头香尾香后先走,带头人身披红带,神色庄重,穿经服裙裤红鞋带路。接着每个人都是穿经服,头戴红花,手捻佛珠红绳跟在后边上去。桥上柱子贴着神符,桥头桥尾和中间放着盆子,随你丢几元平安的钱。每个人走一步就接近一步平安,每到一根柱子前面人要转身与后面人鞠躬对拜一下,再走,再鞠躬对拜,再走,从桥头走到桥尾,再绕回到原地,即算“量桥”完成。

结束鞭炮响后,往往人会大松一口气,表示完成了一件大事,一生就如过桥一样走过了平安。最后所有参加“量桥”的人在一起围成圈共颂平安经,表示今天有幸在一起“结缘”。整个“量桥”时间长短根据人数而定,一般要二三个小时。量桥原来除信众外,一般人不能参加。后来发展到其他人都可以参加,服装也随便,点香祭拜跟在后边,也能够沾上幸运和平安,心里也会有一种满足和安慰。

“七夕”的“量桥”风俗,千百年来寄托光泽当地人美好的心愿和希望,而且成了一种桥的庙会,加入了茶灯舞、三角戏演出和擂茶会等内容,成为当地一项有名的风俗和桥庙文化一代代流传下来,为人们所喜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