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加国好山好水但内心却无归属感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肤色、来自各个国家的人。对外国人来说,有着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就被认定为亚洲人,或者更准确的认定他们为中国人。在这些人中间,有一些是从祖父辈开始就在这里生活,完全西化的;有一些是很小的时候跟随着父母过来的移民二代;还有一些是独自在这里求学、工作然后留下来的。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环境,也让这些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身份定位,在这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华人认为我是加拿大人,加拿大人认为我是中国人,那么我到底是谁?”

华人进入加拿大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加拿大社会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从1788年第一批中国人的到来,到1923年《排华法案》的颁布和实施,直到后来种族歧视的消除,200多年来,加拿大华人在加拿大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受到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移民年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来到加拿大的新老移民们也对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认识。

虽然从名义上讲,我已经是加拿大人,但我内心还是认同自己是个来自台湾的中国人,也是加拿大人,很多东西我都没有办法抛弃。

–Nancy(49岁,加拿大国籍)

“1993年我和先生来温哥华旅游,觉得这里的环境太美了。”Nancy满脸笑意的对记者表示,好像又回忆起了那段时光。Nancy是1996年从台湾移民到加拿大的老移民,到目前将近一半的人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因为当年和先生来温哥华旅游,爱上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回去后就马上申请了移民,等待了3年后来到温哥华。“当时来加拿大的中国人不少,不过多数都是因为政治事件,还有一些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接受到先进的西方教育,也有一些台湾父母不愿让儿子服兵役就移民过来的,”Nancy对记者说道,“像我们这种因为喜爱环境的还是少数吧。”

和许多第一代移民一样,Nancy来到加拿大后的生活并不轻松,因为英语不是很流利,所以根本无法融入西人社会,更不要说在西人公司找工作了。而当时在加拿大的华人主要来自香港,因此能否讲广东话成为在华人公司找到工作的一个条件。“当时真的很难,我每天都会翻很多份报纸,看上面的招聘广告,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个有台湾客户的电话公司需要招人,才找到了第一份工作。”Nancy回忆道。在陌生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让Nancy完全没有自己已经是加拿大人的想法,她感觉自己只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罢了。

随着加拿大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更多中国移民不断涌入,温哥华的华人群体也越来越多。Nancy和先生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也逐渐适应了这里,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现在Nancy已经很少回台湾了,但她却没有办法完全认同自己是加拿大人,“虽然从名义上讲,我已经是加拿大人,但我内心还是认同自己是个来自台湾的中国人,也是加拿大人,很多东西我都没有办法抛弃。”Nancy这样说道。

Nancy的先生从移民开始就保持着看中国新闻、台湾电视节目的习惯,Nancy有时也会劝先生,这些东西已经和你没有太大关系了啊,还不如多看一些本地新闻,但是先生还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习惯。有时过年回台湾看望父母,Nancy的心中就会很矛盾,因为呆的时间一长,她就不愿回来,但她的意识中,回台湾是回家,是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她也曾想过以后退休了,就回台湾生活。

事实上,很多移民的第一代,即使在生活了很多年后,也很难把自己完全看作是加拿大人,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对他们的影响太深了,很多习惯已经无法改变。还有一名来加拿大40多年的移民每年农历新年的时候还保持着最传统的习惯——给亲戚朋友发红包,他的一个朋友从温哥华搬到另一个城市后,在新年的时候很惊讶的收到了他的红包,里面还夹了一句话,“无论走了多远,都不要忘记传统。”

我是加拿大人,台湾只是我妈妈出生的地方。

–Cindy(26岁,加拿大国籍)

不同于父辈们对于传统的执着,在加拿大长大的CBC(Canadian Born Chinese)或是年纪很小就随父母来到这里的人,对中国人的意识很淡薄,多数CBC会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加拿大人。Peter和Cindy从小随父母来到加拿大,基本在这里长大,他们的生活和处事方式都已经完全西化,他们也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加拿大人。“我喜欢那些冒险而刺激的运动,滑雪、橄榄球……我上学的时候和西人同学一起玩,虽然有时不小心就得进医院,但我就是喜欢,妈妈经常为我担心,但是不试试怎么能知道呢?”Peter说道。确实,加拿大的教育方式与中国不同,注重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精神,鼓励让孩子勇敢的去探索,这与中国家长普遍喜欢让孩子学习艺术、音乐不同。

中国式的教育充满了对孩子的担忧,父母害怕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不愿放手,也可能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但在这里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西方尊重和平等的思想,他们尊重父母,但也认为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在Cindy上学的时候,母亲很担心女儿,害怕她结交到不良朋友,总是想了解她在外面做的各种事情,但是女儿的一句话点醒了她,Cindy对她说,“你是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还是想了解真正的我?”女儿并不避讳把所做的事,对的、错的,都告诉母亲,但前提是两个人应该像朋友一样交流、谈心,而不是束缚和管教。

不过,即使是很小年级就开始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也不能像西人一样百分百的融入当地社会,他们面临着属于他们的尴尬。Cindy从小在这里长大,她有很多西人朋友,但是相比之下,同样是CBC身份的朋友更多。Cindy的母亲对加西周末表示,她的很多新移民朋友的孩子都是十几岁才过来,他们的朋友大多也是十几岁过来的人,这些不同的小群体之间虽然有交集,但是很少。很多孩子都认为自己属于加拿大人群体,但事实上,他们还是无法轻松自如的融入当地西人学生。在接受西式教育的同时,如果孩子所在家庭的观念比较传统,那么孩子们还要不得不相容两种文化,这也让他们变得特殊。

有时过年回台湾,Nancy说会带着儿子、女儿一起,但在他们眼中,并不认为那是他们的家,“虽然经常回台湾,但我感觉很陌生,不如在温哥华自在。那只是妈妈出生的地方而已。“Cindy被问到对台湾的印象时这样说道。在她的意识里,温哥华才是家。她也和当地的孩子一样,喜欢冰球,不喜欢有点藐视加拿大的美国,体育比赛的时候,会毫无疑问的支持加拿大,会因为自己作为加拿大人而有强烈的荣誉感。对于成长在这里的CBC们来说,关于家乡的记忆可能只是父母以及偶尔回国的一些场景,他们在加拿大学习、成长,朋友也都在加拿大,和他们的父母已经完全不同了。

别人问我从哪里来,我会说China,如果问我国籍,我会说Canadian。从情感、文化、血脉等方面来说,我是华人,但我也不反感说自己是加拿大人,我对温哥华也很有感情。

–赵小姐(27岁,加拿大国籍)

赵小姐10年前和父母移民到温哥华,她代表了很多年轻一代的华人移民,即20岁左右移民来到加拿大,从感情上来说对生活了20年的中国和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但也喜爱加拿大的体制和环境,开放的接受新思想和文化,情感与理性,划分的非常明确。“刚来这里的时候,感觉空气很好,很安静。海鸥和乌鸦很多,人很少。房屋很低,高楼很少。”赵小姐回忆起刚来温哥华时的印象,“对了,来之前,一个在美国的亲戚跟我们说,每天要换一件外衣,否则外国人会觉得你们穷。我真的这么做了,结果发现学校里的加拿大同学几天都不换外套的。我觉得他们也挺朴素的嘛。”

和很多新移民一样,赵小姐一家初来乍到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赵小姐对记者表示,虽然在国内学习了英语,但来了之后还是感觉语言方面困难不小,坐车看不懂路线、不习惯停站的方式、听不懂司机的话、甚至不知道怎么推开车门下车……还有父母找工作也很难,因为语言不好,只能做比较简单的工作。“头两个月我们租公寓,房间小我只能打地铺,只有一张桌子,没有椅子,吃饭是坐在硬纸箱上。人民币兑换之后,消费压力很大。我出国后给自己买的第一套新衣服,就是上班的白衬衣和黑裤子。不过这些都过去了。”赵小姐说道。

随着对温哥华环境的渐渐熟悉,父母和赵小姐都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也入了籍,赵小姐对自己的身份认定很清晰,“这没什么困难,我觉得我是加籍华人,主语还是华人。我的父母认为他们是中国人,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没什么不同,我们也都很关心温哥华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在成年后移民,赵小姐和家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中国化的,饮食上也是,并没有受到太多西式文化的影响。

不过定居加拿大以后,赵小姐就极少回国了。对她来说,回国的感觉有点错综复杂。一方面,赵小姐在国内已经没有“家”了,所以回去是一种“旅游”。但同时,又是回到小时候熟悉但现在却陌生的地方,感觉有些难以言喻。但是,赵小姐表示,回国的时候她会想念温哥华,这点是很明确的。

看到赵小姐对自己的身份界定如此理性而又富有情感,加西周末记者给她出了个难题,“如果奥运会比赛中加拿大和中国比赛,你会为哪一队加油呢?”赵小姐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回答,她说,“我应该会纯粹欣赏比赛,欣赏选手。不是说体育无国界么。”她回忆起自己看《最强大脑》中国队对日本队决战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是非常紧张的,非常期待中国队能赢,心里想“绝对不能让日本队赢了,一定要争口气啊”。但是当日本队的小姑娘最终赢得比赛时,她是非常钦佩的,也完全没有懊恼的感觉。确实,只要比赛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无论谁输谁赢,都是精彩的,值得欣赏和祝贺,不值得纠结。

小时候我认为自己就是加拿大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很庆幸我能同时经历两种文化,放弃中国国籍对我来说就像是少了点什么。

–Lillian Fu(18岁,中国国籍)

Lillian随父母来到温哥华的时候只有4岁,和很多小时候就来到加拿大的人一样,她对中国的印象非常模糊,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大部分都是在加拿大度过的。“可能由于刚来的时候年龄很小,我并不觉得适应新生活有什么困难,尽管在国内英语就很好、经常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母亲来到这里没有感到太大的语言压力和寻找工作的压力,但是,她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上的冲击。我记得当时班里的同学多数都来自香港。”Lillian回忆起2001年刚来时候的生活。

虽然在温哥华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但是Lillian一家并没有像一般移民家庭一样加入加拿大国籍,经过慎重思考,父母决定将这件大事留给女儿成人后自己去处理,在Lillian看来,这是个会影响一生的决定,她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去选择。“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也许我会回中国工作,一直在中国居住,我不想草草就做这个重大的决定。我想象过我的中国国籍被拿走的感觉,怎么说呢,怅然若失吧,就像丢失了很珍贵的东西一样不舒服。”

因为从小在加拿大长大, Lillian的很多行为习惯已经是西式的做法,但她仍旧不认为自己是个加拿大人,“我既是中国人,也是加拿大人。”Lillian对身份的这一定义也经历过转变,“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就是纯粹的加拿大人,但是渐渐长大,我没办法只把自己定义为某一类人,我很庆幸我能同时经历两种文化,我的很多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加拿大式的,但我的国籍肯定还是中国。” Lillian每次回国回到她出生的地方,都会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尤其是那些她小时候去过的地方。

作为具有中国大陆背景的九零后,Lillian对童年时代在中国度过的愉快舒适的生活尚存一些模糊记忆,同时,她也从父母和亲友那里感受到中国日渐强盛的影响力和令人着迷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一切,都使得她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排斥与中国有关的人和事,甚至希望将自己身上的中国元素剔除得一干二净。Lillian不想切断和中国的联系,她在家说中文,偶尔会看中国的电视剧、真人秀等等,“我觉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平衡”。

她的很多CBC朋友因为家庭教育的关系,一点中文也不会讲,Lillian觉得很难理解。“我知道有的移民家庭不强调中文的重要性。即使把中文看作外语也应该学习啊,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中文的用处越来越大,双语优势是多么宝贵的才能。”Lillian说道。虽然她的中文不是特别流畅,但她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因为妈妈喜爱中国历史,Lillian从小就听了很多中国历史的故事,平时生活里也会和其他能够说中文的朋友聊天练习,“我的中文书写不行,一些口语化的词语理解起来也很费劲,因为我没办法每天24小时接触它,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说100%流畅的中文,这是我的一个目标。”

在Lillian看来,你很难只将自己限定在一种文化中,移民加拿大的意义在于你可以经历不同的文化圈,并且可以掌握英语。另外,来到一个不同国家的部分意义在于,你有机会将两种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从而领略并受益于两种独一无二文化所带来的优秀理念。

成长的过程、过往的经历铸就了一个人的认知和观点,受到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拿大华人,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认同方式和观念,甚至是多层次的身份认同,加拿大人、同时又是来自大陆的中国人,或者香港人、台湾人、越南华人、泰国华人、新加坡人、马来西亚华人……

UBC历史系及亚洲研究系的单国钺教授对加西周末记者表示,任何一个身份概念都没有错,身份不只是意味着我们出生的地方,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表现和连接。“比如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华人(Chinese)、香港人(Hong Kong person)、加拿大人(Canadian)、温哥华居民(Vancouverite),也是一位教授、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单教授认为,“华人”和“加拿大人”都是对一系列广泛的持续进化的特点和行为的概括,而且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很多大陆移民和港台移民的观念不同,或是一些传统的华人与新一代的CBC难以融合,当“大葱蘸酱”和“咖啡”发生冲突,“甜豆花”和“咸豆花”吵起来时,就会有人说“中国人不团结”,“中国人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但实际上,不同是必然的,求同也可以存异。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忽视和否定了华人和华人,甚至大陆人和大陆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差异。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就连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历史、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以及方言,很多地方又经过外来文化的融合,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和自己必须有一样的身份认同概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一样。

单教授告诉加西周末记者,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定义是如何变化的。“很多新一代CBC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或者为此和父母有冲突,而问题的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不了解和误解,其实完全可以轻松一点来看待,这样的年轻人不妨去学习一下中文、中国文化和历史,了解了以后再决定自己的身份中是否包含‘中国’这一部分。”

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我们也不妨应该学学加拿大人,学会尊重、平等,学会用更加开阔的眼光看待。尊重并承认“我们是不同的”,这点很重要。正是因为各种不同,才构成了加拿大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我们才能在这里吃到各种美食、体验不同的文化、学习各种先进的经验、了解不同的语言、结交不同的朋友。在“我们都是华人”的基础上,承认“我们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政治、经营理念也不同”,这很重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尊重和理解彼此,而尊重和理解,才会带来发展,带来更好的合作。(来源:加西周末)

上一篇文章全球新闻自由度日渐下降
下一章文章Berkshire股东大会七大看点
责编:Pat
本人为资深汽车与房屋保险经纪,著有《安省汽车保险知识大全》与《安省房屋保险1010》,热心回答您所有关于安省汽车与房屋保险方面的问题,专业为您量身定制安省汽车与房屋保险!联系电话:416-729-4381,邮箱:patlong668@gmail.com,谢谢您阅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