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进入“中年危机”

伊丽莎白(Elizabeth)受够了在伦敦金融城当律师的工作,年届35岁的她决定转行。为此她颇为感慨地说了一句老掉牙的话:“人生短暂!”

作为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伊丽莎白(她不希望用自己的真名)感到有必要从事一份“现实”的职业。在20岁到30岁这段时期,她经常加夜班,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步入而立之年后,虽然工作依然忙碌,但她觉得可以缓一口气,评估一下自己的职业。她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投入工作了。”如果她想成为合伙人,就要更加拼命,而她就是受不了这么拼命。因此她在闲暇时间学习心理学,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转行。

她承认自己濒临抑郁,但认为这样的情绪是“有益的暗示”,表明自己不想再当律师了,而是想要一份“更有意义”的工作。她认为这是一种“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并非一种临床上的疾病。然而,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咨询心理学家迈克尔-辛克莱博士(Dr Michael Sinclair)发现,在30多岁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深感焦虑。“这些问题在45岁左右的人身上更为常见,这个年龄的人会思考人必有一死这样的问题。人们刚刚经历了经济衰退–那是一个必须老老实实工作的时期。现在他们感到疲倦不堪,自问‘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经常写有关工作与生活的博客、曾在招聘和保险行当做过个人助理的路易斯-马修斯(Louise Matthews)认为,“如今中年危机开始得更早了”。她表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和信息”,从而导致不满足感,但同时也让人麻木。“它可能会把人压垮。”

“中年危机”的概念存在争议。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雅克(Elliot Jaques)在1965年发明了这个词,他将其描述为“成年人遇到了人生的概念,人生就是个体在不断接近的死亡到来前度过的那段时间”。按照流行的观念,它通常的特征是四十多岁的人不惜牺牲家庭和工作来换取跑车、植发和年轻女友–都是相当愚蠢的事。

然而,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年人幸福感–或者说是经济学家所称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下降一般发生在40岁到42岁之间。纳塔武-鲍德塔威(Nattavudh Powdthavee)表示,这证实了以前的研究结果,即年龄与抗抑郁药的使用存在“山型曲线”的关系。鲍德塔威与人合作在3个国家开展了这项纵向研究,该研究基于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即黑猩猩和猩猩的幸福感也经历了U型曲线(这是由动物管理员而不是猩猩自己报告的)。鲍德塔威表示,这表明中年低谷背后可能有生物学上的原因。他认为这个发现给了人们乐观的理由。“当你知道这一点的时候,你就可以想,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从而安然度过这一时期。”

中年危机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德里克-米尔恩博士(Dr Derek Milne)表示:“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它可能是间歇性的,或者表现为隐约的心神不宁。”米尔恩博士著有《如何应对中年危机》(Coping With a Mid-Life Crisis)一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汉内斯-施万特博士(Dr Hannes Schwandt)认为,与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研究不同,有关中年的研究明显不足。去年他发表了关于“未实现的期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发现,年轻人很乐观–甚至是“过度乐观”–而四五十岁的人总是抱有遗憾,然后再老一些才会内心平和。他表示:“或许中年人可以向那些不再怀有强烈遗憾心理、已经适应现实的老年人学习。”

施万特博士指出,中年危机的影响可能导致人们的劳动效率下降。为此雇主可能会重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我们承认这个问题,就有可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职业指导顾问乔迪-罗杰斯(Jodie Rogers)表示,对她的那些中年客户来说,工作是一个危机感的源头。“他们问自己能给后世留下什么。这种不满足感开始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有工作,有薪水,但不知道是否有权寻求更多。他们左右为难,不知道是应该安于现状,还是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行为科学教授保罗•多兰(Paul Dolan)著有《设计幸福》(Happiness by Design)一书,他认为,要真正感到幸福,我们既要怀着目标,也要保持心情愉悦。他在一篇即将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许多关于中年危机的经济学文献聚焦于我们自认为的幸福理由,而不是我们实际的体验。比如说,我们告诉自己,体面的工作让我们感到幸福,即便实际上我们的日常工作让我们感到痛苦。

然而,有些专家对年龄和危机存在联系的说法不以为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苏珊-克劳斯-惠特伯恩(Susan Krauss Whitbourne)教授认为,年龄是一种“社会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她表示,认为中年容易出现危机的说法具有像星座学说一样的吸引力:“它带给你确定感,提供一种借口,一种预期。”

然而,惠特伯恩也认为,如今更多的人希望在工作中展现对自我的真实感知。

伊丽莎白对此表示赞同,她说,父母不理解自己为何对职业感到不满:“他们说,职业满足感是我们这代人的奢侈品。他们从未想过在职业上获得享受,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

惠特伯恩表示,许多人幻想着突然辞职。但她表示,“一点一点地做出改变会更好”。

辛克莱对此表示赞同:“人们可能过于看重目标,在完成赚钱和职业方面的目标后,他们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辛克莱帮助人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完成一堆目标,而是要活出价值来。与其辞职,还不如在工作中做出小改变,比如与同事合作或者指导初级员工,这可能让人觉得工作更有意义。(来源: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