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联邦自由党领袖马克·卡尼(Mark Carney)在安省旺市宣布了一项被称作”二战后最雄心住房计划”的政策方案,旨在通过联邦政府直接干预,大幅提升住房供应并降低房价。这一计划不仅是对当前住房危机的直接回应,更是自由党在选战中的核心经济承诺,其政治意图、政策可行性及潜在争议值得深入剖析。
加拿大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住房短缺。数据显示,2023年加拿大平均房价为$71.6万,较2015年上涨67%,而住房缺口高达350万套。年轻家庭和中低收入者被迫远离核心城市,住房可负担性成为民意焦点。自由党此时提出大规模干预计划,既是对选民焦虑的回应,也是试图复制二战后的成功经验——1940年代联邦政府通过大规模公屋建设,短期内解决了退伍军人住房问题,同时拉动相关产业。
自由党方案的核心是通过资金投入、制度松绑和技术创新三重手段加速建房:
直接参与开发:成立”加拿大住房建设机构”(Build Canada Homes),利用公有土地和$250亿融资推动模块化住宅(如木结构预制房)量产,目标是将年新建住房量从目前的24万套提升至50万套。
市场激励:削减市政开发费、恢复租赁住房税收优惠,并通过$100亿”住房加速基金”简化审批流程,打破省级行政壁垒。
社会公平补丁:保留首次购房者百万以下新房免税政策,并推动旧建筑改造为保障房,兼顾中产与低收入群体需求。
这一设计明显借鉴了新加坡”组屋模式”和德国模块化建房经验,试图通过联邦权力绕过地方政府的低效审批。但不同于战后计划经济环境,当前加拿大建筑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缺口约6.5万人)和材料成本上涨(2021年以来木材价格波动超300%),产能瓶颈可能制约目标达成。
自由党选择在选前关键期推出该计划,隐含三重政治考量:
抢夺中间选民:保守党此前主张通过放宽房贷刺激需求,而自由党则以”供给侧改革”标榜政策先进性,争取对高房价不满的年轻选民。
塑造经济领导力:马克·卡尼作为前央行行长,将住房计划与其中产阶级减税、清洁经济等政策捆绑,强化”稳健改革者”形象,对冲特鲁多政府近年来的通胀治理不力批评。
地方权力博弈:加拿大住房政策长期由省市主导,自由党以”全国统一市场”为名削弱地方审批权,可能引发与保守党执政省份(如阿尔伯塔)的宪政争议,但也为联邦集权铺路。
尽管方案气势恢宏,但实施面临多重阻力:
财政可持续性:350亿加元新增支出可能加剧财政赤字(2023年赤字已达$401亿),保守党已抨击其为”通胀助推器”。
利益协调难题:开发商与市政当局对联邦”越权”持警惕态度,多伦多市长邹至蕙已表态要求更多自主权。
移民政策矛盾:加拿大年接纳移民50万人,住房供应增速恐难匹配人口增长,政策协同性存疑。
加拿大的尝试反映了发达国家应对住房危机的共同困境。美国拜登政府2022年通过《降低通胀法案》补贴保障房,英国保守党则力推”棕地开发”,但均受制于土地制度和资本利益。自由党方案若成功,或成为高福利国家”新干预主义”的范本;若失败,则可能加剧民众对联邦执政能力的质疑。
自由党的住房计划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政治豪赌。其成败不仅关乎选举结果,更将检验加拿大在市场化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平衡能力。正如马克·卡尼所言:”这不是简单的建房计划,而是重新定义加拿大人居住权的开始。”然而,在政治极化与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一”二战式动员”能否复制历史成功,仍需观察政策落地后的执行韧性与社会共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