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初,温哥华美术馆与西蒙菲莎大学David Lam中心共同主办了一场对话: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现代主义:与墨西哥及东欧集团的艺术互动 (Modernism in China’s Socialist Period: Art Interactions with Mexico and the Eastern Bloc)。参与对谈的是华裔策展人、艺术家郑胜天教授,以及英文《Yishu》(典藏国际版)期刊的主编Keith Wallace。
同时,这也是郑胜天撰写“Sino-Mexican Art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Cambria Press出版,2024)新书发布会。而这本书的中文版《风起扶桑 — 二十世纪墨西哥与中国的艺术对话》则在2024年由湖南美术馆出版。郑胜天就此接受加广专访时表示,关于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的主流叙事基本上是,中国艺术家早期是向日本和西方学习,1949年之后,是一面倒的学习前苏联,西方文化艺术被视为腐朽没落的。然后,文革结束,大门重新打开,西方艺术涌进中国,西方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
郑胜天说,“但我感觉这是不全面的。我是亲身经历者,我觉得历史不是那么简单、二元论的。实际上,那段时间,中国艺术界有一条另类道路(Alternative Approach),就是墨西哥、拉丁美洲等全球南方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欧左翼艺术家,都曾经被介绍到中国。它们的内容符合当时社会主义主旋律,但形式上,它们吸收了从西方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不同流派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所以,形成了一种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这个名称到最近几年才开始使用。”
他在书中表示,因为希望更好地认识和评论中国当代艺术,所以有必要重新梳理艺术史的发展轨迹,尤其是20世纪中叶中国在基本与西方隔离的情况下与第三世界国家如墨西哥的关系,从而找出真正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因素。他从那时开始,把对墨西哥艺术的个人喜爱,提升为一项认真的学问研究,并且认为“中墨之间的交流或许会被证明是20世纪历史上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跨文化对话之一”。
去年,Taylor & Francis集团旗下的Routledge出版了郑胜天参与编辑的论文集“社会主义中国的艺术与现代主义:1949年至1979年未经探索的国际相遇(Art and Modernism in Socialist China: Unexplored International Encounters 1949–1979)”。他认为,这两本书试图填补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史研究中空缺的一部分。
风起扶桑:从展览到成书
郑胜天曾经透露,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感受到墨西哥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56年,还是年轻艺术学生的他,亲眼见证了墨西哥全国造型艺术阵线在中国的首次展览。那次展览包括了墨西哥多位著名壁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大卫·西盖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和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Jose Clemente Orozco)等,给中国年轻艺术家带来了崭新的、全然不同于苏联艺术流派的启蒙。
在2017年12月,郑胜天策划了大型展览《风起扶桑——二十世纪的墨西哥与中国》在美国洛杉矶亚太博物馆开幕,此后,还在墨西哥里维拉壁画博物馆(Diego Rivera Mural Museum)展出过。当中包括了他与孙景波等艺术家完成的12米长可移动壁画《风起扶桑》——这是在与墨西哥艺术相遇近70年后,他完成的展现中墨艺术交流的鸿篇巨制。而且,他包括了他多年留意收藏的外国艺术界与中国交往的史料。“现在,我可能是收藏中国从1949年到1979年外国来华艺术展览图录最丰富,也比较完整的一个,大约有90%都已经收藏到了。”
而同名研究专著《风起扶桑》分为三个部分:历史篇、访谈篇、文献篇。他的研究显示,对墨西哥左翼画家的介绍从三零年代初就已经开始,比如著名作家鲁迅曾介绍过里维拉的作品。在访谈篇部分,郑胜天花费大量时间,奔波东西半球,采访了几乎所有当时仍在世并了解情况的艺术家,比如接待西盖罗斯访问中国的王琦,熟悉中国的智利艺术家万图勒里的女儿和平,最早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提出异议的画家袁运生,以及文革前后推动壁画运动的侯一民等。创作出壁画《泼水节》的画家袁运生告诉郑胜天,在1955年到1957年,中国有一段在艺术上相对开放的时间。而他作为油画系的学生非常喜欢墨西哥艺术,尤其是艺术家们以一种强烈的语言去表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当主持人问及,在中国文革时期艺术作品中,有没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可以看到墨西哥的具体影响时,郑胜天表示,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去研究文革时创作的宣传画和大规模的城乡壁画运动。他称,自己的研究范畴更为广泛,因为首先我们必须证明墨西哥对中国艺术影响的环境是存在的。然后,可以具体分析对艺术家或风格或思想的响。与此相关的信息巨大,而且非常重要,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与墨西哥的渊源
2021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和北京的长征计划以对郑胜天教授人生经历的研究为内容做了一个回顾展,展览的名字就是《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 – 给“圣天作业”的一份提案》。“墨西哥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和一批同代人艺术观念的转变,我们对盲目模仿苏联艺术模式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引自 郑胜天
上世纪七零年代末期,中国终于结束文革之乱,开始派遣学者到海外考察。郑胜天凭借英文功底通过了教育部出国考察的考试,成为最早前往西方的艺术家之一。他曾回忆说,他最早想到的就是前往在艺术上带给他深刻影响的墨西哥,可惜没有得到批准,理由是他没有学过西班牙语。最终,他前往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考察。直到1982年,他才有机会前往墨西哥。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参观墨西哥城周围的重要文化和历史场所,与早年曾到访中国的墨西哥艺术家会面。后来,他发表文章《墨西哥壁画印象记》记录了这次旅程,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风起扶桑》书中。最后,他介绍说,有些人的印象中,扶桑是指日本。但早在636年的《梁书》中就有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因而也有学者认为,扶桑其实指的是墨西哥。他乐于借用这个有诗意的名字。(来源: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