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多元和整合》

可喜成果、開拓之功
南京大學外語部副教授趙慶慶的力作《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多元和整合》,全書四十萬字,圖片逾200張,厚602版,堪稱為一部巨著。此書於2019年6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問世後引起了海內外學界和加華文學界的注視,獲得不少好評。本文是個人的讀後感,試談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趙慶慶的這部《加華文學史論》在加華文學的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特別是此學科還處於初階時段,還有待更大的發展之際,本書的開拓之功就毫無疑義了。在此,謹向趙慶慶教授致以衷心的祝賀!

在加華文學界中,也許我是最早與趙慶慶交往的一人。大約在千禧年前後,那時候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已開始出版文集,同時在《星島日報》開闢了《加華文學》專版,也開始出版《加華作家》中英雙語季刊。一天,我收到了趙慶慶從阿伯達大學寄來的信件和一篇稿。那時候,她在大學攻讀比較文學碩士學位。我回了信,歡迎與她交流,同時安排刊出了她的散文稿。之後我們保持聯絡,後來她到溫哥華,我也安排了作協的文友與她認識。最後,她更加入了「加華作協」,成為會員。2008年,她的散文集《講台上的星空》由加華作協出版,收入「加華作家系列」叢書。

趙慶慶學成回國後,仍多次到加拿大作學術研究和交流,每次她也會在溫哥華停留,大家又有了聚晤的機會。這些經歷說明,作為一位加華文學的研究學者,趙慶慶擁有比別人更有利的優勢。她既曾在加國留學,又與加華文學界關係緊密,交往頻仍,或者可以說,她就是一個見證者、半個親歷者。那麼,她在加華文學的研究上,接觸面自然比其他人更廣闊,更深入,她所得到的不少是第一手的資料,也有親身的感受,這是境外的其他研究者難以做到的。

趙慶慶的另一個優勢是,她先後攻讀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到加拿大留學之前,她已先在南京大學取得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具備了優秀的學科專業與外語能力,加上她一直以來的勤奮努力,終能在加華文學的學術研究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

過去,涉及加華文學研究的專著文本,個人涉獵所及的有梁麗芳、馬佳、張裕禾、蒲雅竹合著的《中外文學交流史》之《中國——加拿大卷》,陳賢茂主編的《海外華文文學史》,王景山編的《台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馬森的《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以及陳浩泉主編的《楓華正茂——加華文學評論集》等,最近出版的有陳浩泉、梁麗芳主編的《加拿大華人文學論文集》。以夾敘夾議的「史論」形式出之的,看來就是趙慶慶的這一部專著了。

趙慶慶以一己之力擔起了這一重任,沒有團隊成員或專責助手的協助,其難度與艱辛可想而知。今天,放在我們面前的這部著作,在加華文學的學術研究上無疑的具有重要的意義,極具參考價值。

內容安排有獨特處
《加華文學史論》一書,在內容的安排上有其獨特之處。一般而言,文學史的寫作大多依循編年史與作品體材分類結合的模式,《史論》有不同的做法。首先,該書的第一章是華人移居加拿大歷史的介紹,所佔篇幅達70版,差不多是一本加國華人移民簡史的小冊子了。相信作者是考慮到一般讀者,特別是中國大陸讀者對這一段歷史瞭解不足,因此,在評述加華文學之前,先作這方面背景資料的介紹,也就顯得有必要、合情理了。

第一章「金山遙夢幾時圓:從中國到加拿大」共分三節,分別是中國人初識加拿大、進入加拿大,和移居加拿大的分期。作者簡述了十六世紀下半葉,中國人從歐洲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艾儒略等人所繪的地圖開始認識加拿大。而中國人進入加拿大卻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是通過白令海峽上的冰雪「陸橋」來到加拿大的。後來,則開始由東南方港口乘船到加國。從1858年至今,華人移居加拿大分為自由移民時期、徵稅限制時期、禁止移民時期、解禁放寬時期與平等時期。一百多年間,華人經歷了淘金、修築太平洋鐵路、繳付人頭稅、被禁絕入境等不平等的對待,直至1947年,「排華法案」廢除,移居加國的華人才逐漸增多。1967年計分制的移民法實施,移加華人即大幅增長。2006年,加拿大總理哈珀就人頭稅向華人公開道歉,是加國華人地位改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這一章,趙慶慶也簡介了九十年代以還,眾多華人作家、學者開始移居加拿大的情況。

本書的第二章「金山文夢生奇彩:加拿大華人文學的多元風貌」可說是全書的重心所在,佔去了一半有多的篇幅。這一章共分四節,分別評述加拿大的華文文學、華人英語文學、華人法語文學,以及對加拿大華人文學的接受。作者以作家、作品和文學團體作為評述的主要內容,在寫作上,也顧及了年代、文類、語種不同的問題,在行文安排上作了靈活的處理。

本章第一節的華文文學分為三部分:以溫哥華為中心的西中部、以多倫多為中心的東部和以蒙特利爾為中心的法語區。

十九世紀中後期,最早來加的華人是在西岸的卑斯省登陸,先後聚居在維多利亞市和溫哥華。當年的「先僑壁詩」就是在維多利亞俗稱「豬仔屋」的海關羈留所發現的,被視為加華文學的濫觴。而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和國父孫中山等人也先後在加寫下不少詩詞和遊記,加上《日新報》、《大漢公報》刊出的各種文學作品,成為了早期加華文學的成果。

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加拿大的香港移民開始增多,至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大批湧至,然後是台灣人,接着,大陸移民也開始蜂擁進入加國。在港、台、中國大陸以至東南亞的移民中不乏作家、學者,使加華文學注入了大批生力軍,也迅速壯大了加華文壇。因此, 近三十年的加華文學就成了《史論》的重點論述。

這些年來,西東兩岸的加華作家累計都有一百多人,可謂陣容鼎盛。本章第一節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評介的是先後活躍於加西的作家,他們是: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葉嘉瑩、洛夫、瘂弦、馬森、馮馮、劉慧琴、陳浩泉、林婷婷、林楠、汪文勤。此外,也介紹東方白、梁錫華、亦舒、阿濃、沈家莊、丁果等作家及其作品。

加西的文學團體則主要介紹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大華筆會、加拿大中華詩詞學會。

第二部分的加東,主要評介的作家有李彥、趙廉、張翎、陳河、曾曉文、孫博、笑言。文學團體有加中筆會、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渥太華華人寫作人協會。

第三部分的法語區,主要評介的加華作家有鄭南川、陸蔚青、薛憶溈、白墨。文學團體有魁北克華人作家協會、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

本章第二節的加華英語文學部分,主要評介的西岸作家是朱藹信(Jim Wong-Chu)、弗萊德·華(Fred Wah)、李群英(Sky Lee)、劉綺芬(Evelyn Lau)、黎喜年(Larissa Lai)、陳澤桓(Marty Chan)、鄧敏靈(Madeleine Thien)、曹禪(Karmia Chan Cao)。此外,也介紹了周小珊(Lily Chow)、關大衛(Michael David Kwn)、吳寶星(Goh Poh Seng)、柯溫愛(Lydia Kwa)、陳偉民 (Weyman Chan)、菲奥娜·林(Fiona Timwei Lam)、王錦兒(Rita Wong)、李淑芳(Jen Sookfong Lee)、JJ·李(JJ Lee)等。讓讀者瞭解到加西華裔英語作家亦人強馬壯。

東岸的華裔英語作家主要評介的是崔維新(Wayson Choy)(他出生及成長於溫哥華,畢業於卑詩大學,後來才到多倫多執教鞭,實際上也算是西岸作家)、鄭靄玲(Denise Chong)、余兆昌(Paul Yee)(也是在溫哥華成長,畢業於卑詩大學)、方曼俏(Judy Fong Bates)、林浩聰(Vincent Lam)。此外,亦介紹了葉婷行(Tingxing Ye)、艾爾茜·謝(Elsie Sze)、胡功勤(Terry Woo)、黃俊雄(Harry J. Huang)。

法語區的華裔英語作家重點評介了北美華人英語文學的祖母級先驅作家伊迪絲·伊頓(Edith Eaton,筆名水仙花,Sui Sin Far),作者以頗多的篇幅介紹水仙花和她的作品,同時旁及亦為作家的其妹溫妮弗蕾德·伊頓(Winnifred Eaton)。此外,評介的還有張芷美(Zhimei Zhang)、黃明珍(Jan Wong)。

本章第三節有關加華法語文學部分主要評介應晨(Ying Chen)和她的作品。

第四節是介紹社會對加華文學的接受情況,先介紹幾位研究加華文學的學者,包括梁麗芳、吳華、徐學清、張裕禾等,同時介紹加華文學在北美和亞洲的推廣情況。

作為全書重心的部分,趙慶慶的評述縱橫配合,內外兼顧,同時也盡量運用了四面八方所能收集到的資料,期望能做到既全面又深入的論述。現在看來,可以說作者已做到了。

專題評論、深入用功
《史論》的第三章「金山夢語時唱和:加拿大華人文學的整合研究」,是作者在上一章的基礎上,選取了先僑壁詩、《大漢公報》、北美華裔女性文學、族裔成長小說以及作家作品的自我譯寫這幾個主題,分別作了更深入的評論。這可說是作者深度的研究心得,是全書「論」的一個重點,也是本書有別於一般文學史的一個獨特之處。

這裏就談談本章最後一節的「自我譯寫的本質」。作者以雙語作家李彥作品的自我譯寫為例,作了相當深入的分析、評述。大家都明白,翻譯實際上就是一種再創作,其難處不足為外人道。譯寫更無疑的是再創作了。作家自我譯寫作品,過去也有先例,如聶華苓就把自己的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譯寫為英文版的《Mulberry and Peach》,副題是「Two Women of China」,於1981年在紐約出版,1986年在倫敦出版。不同的是,聶華苓的譯寫是自中而英,李彥的譯寫則是自英而中;而李彥的譯寫所作的改動大得多,其再創作的成分更大。

李彥自我譯寫的兩部小說是《Lily in the Snow》(《雪百合》)和《Daughters of the Red Land》,譯寫後的中文書名前者變成了《海底》,後者是《紅浮萍》。不但書名不同(前者更完全是不同的意念),而且,書中人物的名稱也不同,文字描述與行文風格有別,不少情節也作了改動,包括刪節或增補,這在《海底》一書的譯寫最明顯。趙慶慶把英中兩個版本進行仔細的比對、分析,甚至清楚地列表對照,令讀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這樣深入細緻的評述,實際上已超出了對文學史書的要求,可見趙慶慶在這方面的確用功甚多。

本書正文的前後還有曹惠民教授的序文和「摘要」、「導言」、英文目錄、「餘論」,以及附錄的「加拿大華人文學大事記」和參考書目等內容,相當完備。

《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多元和整合》一書所涵蓋的歷史由十九世紀中葉至今,超過160年,不但時間跨度大,覆蓋面廣,內容也堪稱全面豐富,是加華文學研究、加華文學史書著述的一項出色成果,既有開拓之功,也一定會有承先啟後的良好影響,將是加華文學學術研究上不可或缺的極具價值的參考文本。

《史論》作者着意把「金山夢」作為一條歷史主線貫穿全書的篇章,這個安排當然有它的意義在,然自近代以來,各地華人移居加拿大,大多是為追求更佳的社會環境、更美好的生活質素,已經超越了當年「金山夢」的訴求。個人認為,把近代加國華人移民視之為對「楓葉夢」的追尋,也許會更為貼切一些。

最後,我想向本書作者提出幾點個人的小建議:
1. 在書後增加作家、重要作品的「索引」,以方便讀者與研究學者查閱。
2. 在「加拿大華人文學大事記」中考慮增加以下內容: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於1998年與2009年兩次應中國作家協會之邀組團訪問中國,分別到訪北京、山東和北京、甘肅河西走廊;另於2001年應邀組團訪問香港、澳門;及於2018年應邀組團訪問星馬泰三國。「加華作協」歷年來已出版九種文集,包括本地首部加華文學評論集《楓華正茂》,另出版了近20種書的「加華作家系列」叢書;還有十二期中英雙語季刊《加華作家》。加華作協的文學專版《加華文學》先後在《大漢公報》、《星島日報》和《環球華報》刊出,至今總數已接近300期。「加華作協」先後多次邀請葉嘉瑩教授舉辦詩詞系列講座;邀請洛夫和瘂弦先生作來加後的首次重要演講,洛夫的講題是「我的二度流放」,瘂弦的講題是「文學的三霞工程」。
3. 考慮增補遺漏的西岸作家:雨萍、圓圓、徐望雲、黃展斌、徐明耀等。
4. 改正個別出現錯誤的作家名字,如羅鏘鳴、潘銘燊。

書籍的出版印製過程複雜,書中文字有時出現一點錯誤不足為奇,將來如能再版,作者予以修訂,就可使本書更臻完善了。

總體而言,《史論》是一部成功的出色著作,它的面世對加華文學意義重大。衷心期望,對加華文學的研究情有獨鍾的趙慶慶能再接再厲,在未來推出更具分量的出色新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