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人餐館的服務水平這樣低?

相信有光顧過華人餐館的人都會有這個感覺,尤其在疫情之後。讓我嘗試分析一下其前因後果,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讓餐廳老闆,員工及顧客來個自我檢討,改變一下自己的行為及態度,有助於提高華人餐廳的服務水平,從而改善華人餐廳的形象。

首先我想到的是員工收入的問題。如果受薪者感覺他們的工作得不到合理的報酬,情緒一定低落,將會在服務的態度上表露出來。除了固定薪金之外,小費是樓面員工的重要入息來源。聽說小費收入並不是他們的全部所得,老闆也分一杯羮。這怎算合理呢?老闆們應該考慮放棄這個不應擁有的「權利」,以平息員工的不滿。

疫情之前,只有個別餐館在餐單上才會上加上小費,但疫情之後,幾乎變成了行內的常規,小費界於10%至12%之間會自動被加上去,有些餐廳更將小費硬性規定為15%。食客對這些額外付出必有所期待,就是服務水準的改善。但怎知適得其反,得到的是每況愈下的回報。顧客感到不滿,是餐廳的致命傷,不可忽視。

疫情嚴重影響餐飲業的經營,至今仍未完全回復。不少餐廳因為一直虧蝕,無法經營下去。員工一定會察覺到這個現象,開始產生離心力,並準備隨時「棄船」逃生,他們哪裡會全力工作呢?坊間也可能流傳這些消息,顧客聞聲便裹足不前,加速了餐廳的倒閉,反映了惡性循環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突然停業的事,其實早就有蛛𢇁馬跡,必須對症下藥,才可望起死回生。

餐飲業競爭激烈,華人餐廳習慣以「貨就價」來減低成本,但忽略了品質的重要性。有些老闆則在員工薪酬及工作量方面作出不合理的調整,來減輕支出,殊不知這樣會影響士氣,降低服務水平。其門若市的餐廳都是由於「口碑」出眾,才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口碑」的建立是基於多種元素:品質高、選擇多、服務好、價格合理、環境優雅、交通方便,而最重要的仍是水準保持穩定,符合「口碑」,並非言過其實。

我們光顧西餐館,一般都願意付出較多的小費,以博取服務。來到華人餐廳,態度就不一樣。對於小費的付出就沒有這樣慷慨,服務員也不會盡心盡力去博取。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就這樣形成一種不良風氣。到底是誰應該自動自覺地改變這種不良習慣,使整個華人餐飲文化產生脫胎換骨的變化。(2024/8/29)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