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僑與北美華僑
有的人是這樣說:廣東的華僑,是以四邑人與潮州人為最多,四邑人是以美加為基地,而潮州人則認泰國與東南亞各地為第二家鄉。從今日的觀察,潮州人在東南亞的發展,比四邑人在美加者為優。潮州人在東南亞,致富與及大集團的組織,隨處可見。而四邑人在美加獲得有大成就者,固也有之,但不如潮州人的普遍。推原其由,蓋北美洲的大經濟集團,多數是控制在美國人的手裏,華僑很難與其抗衡。而潮州人在東南亞,便減少了這種困難,只要有人才、有資本,並適合當地政府的條件,在事業的發展上,便可以盡其能,任其長、努力發揮,這是潮州人與四邑人,所處環境不同,而發展也各異。還有一點,在東南亞的天氣炎熱,生活簡單,恰好適合潮州人的勤儉風氣,一年到尾,於工作上免受氣候的限制,都可以發揮潮州人的長處;反觀北美各埠,除了洛杉磯、三藩市、溫哥華等城市,氣候較為溫和,適合於潮州人發展外,他如溫尼伯、多倫多、滿地可、芝加哥、波斯頓、紐約等地,類多苦寒,潮州人的長處,到那兒便無法發揮,除非帶有很多美鈔到那兒投資,那就應作別論了。
既往四邑人在北美洲開創的小型餐館,雖非大企業的投資,大家都捱得很辛苦,但美金的幣值大,捱了幾十年之後,如果不想捱下去,把那間小型的餐館頂出去,便可以得到美金十多二十萬元,換成港幣或中國紙幣,便頗有可觀。在數十年前如果有百數十萬元,已是天大的事。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廣州的惠福東路一帶如鹽運西至大佛寺附近的惠新東街,惠新中街、惠新西街等較高級的住宅區以及香港的好多地方都是金山華僑的產業,他們把在金山賺來的錢,投資物業,經常可以收租,作為養老之用,是一個擁有產業的小富翁。以既往中國人的看法,實在是很正常的,而老華僑在外國捱了幾十年,回家後以其所有積蓄,購置產業,安享晚年,這是天公地道的;誰還說這樣不對呢?在清末民初,中國的許多人材,尤其是具有科技知識的新人物,好多是在美國受教育的,多數是四邑或香山的青年,他們對國家的經濟與人才的貢獻,實在是不容小視的。
筆者曾在溫哥華地方承我潮傑出僑領林思齊先生賢伉儷,約往中國城的國際潮州酒家晚飯,因彼此誼屬世交,大家可以作較深入的長談。當我問及當地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是怎樣時?林先生說:當地人對中國人的歧視,照他的看法,已成過去,因為既往居於北美洲的中國人,類多知識水準較低,且多從事低級工作,語言又不通,多少總會被人歧視。但老一輩的華僑,已成過去,而目下的華僑,大別之,可以分成兩種人,其一是在外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如律師、大學教授、醫生、建築師、電腦專家等,另一種是從香港或東南亞帶來許多資金,從事投資的工商業家,所以,當地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可以說是完全改觀了。他們的看法是這樣:①中國人有錢,②中國人很守信用,③中國人讀書很努力,④中國人對經營工商業亦有其一套,⑤中國人很捱得苦。正如數十年前的香港人,以為潮州人多從事勞力的工作,如開米舖,當苦力,文化水準較低,多少有點看潮州人不起,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經數十年的努力,目下香港的潮州同鄉,不但於文化工商各業,都有輝煌的成就,可以與人爭一日之短長,而新培養出來的潮州青年,有如雨後春笋,所以在目前談起香港的潮州人來,大家都無不刮目相看,還讚揚潮州人最團結,這就是潮州人數十年來努力的結果;與北美洲的當地人,對以前的中國人與今日的中國人,同樣有不同的看法。我那次赴美加旅行,離開旅遊的隊伍後,還在溫哥華小女的家裏,住了一個時期,覺得香港風已吹遍了整個北美洲。在溫哥華的中國城或市中心區,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熟口熟面而衣著齊整的香港人。雖天氣寒冷,但在公園裏,卻時時可以見到香港的太太團,在那兒玩太極拳,舞太極劍。在香港稍具規模的報社,在那兒還出有美洲版,計算起來,應有十家八家之多,所以在北美洲幾個大城市,隨處是可以買到中文報紙的。在溫哥華的早晨,天天都可以聽到電台用廣東話播音,通常是播完國際新聞與本地消息後,還特別播出香港消息。所以在香港無論發生甚麼大小事情,在溫哥華都可以瞭如指掌。還有,晚上一家人坐下,都可以欣賞到香港的電視劇。凡是香港出名的劇集,在那兒一樣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北美洲的華僑,對於文化、藝術,可以說是緊隨在香港的後面,這一點是很難得的。
有一次,華僑為了慶祝元宵佳節,曾舉行盛大會景巡遊,其場面雖不如香港以前所舉行的「香港節」那麼隆重,但亦有樂隊,有舞獅,有舞蹈團,算很不錯。而溫哥華的市長,更會同許多華僑領袖,緊隨在隊伍的後面,緩步徐行。這一點,足以支持林思齊先生所說的「西方人對華人的看法已經有所改變」的說法,實在是很正確的。(文/林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