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的“幸福工厂”(Happiness Factory)里,连接每个小房间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门上的喂食孔。在这些仅有5平方米的牢房里,人们不被允许使用电话或笔记本电脑,只有光秃秃的墙壁与他们作伴。囚室里的人可能穿着蓝色囚服,但他们并不是囚犯,而是来体验“禁闭生活”的。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一个完全与社会脱节的孩子。
单独禁闭室
这些总是独处的人被称为“蛰居者”(hikomori)。该词1990年代在日本出现,用于描述青少年和年轻人中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自四月起,家长们开始参加一项为期13周的家长教育项目,该项目由非政府组织韩国青年基金会和蓝鲸康复中心资助和运营。该计划旨在教导人们如何更好地与子女沟通。项目参加者需要前往江原道洪川郡的一个设施,在一个仿照单独禁闭室的房间里度过三天。其初衷是希望这段独处时光能让父母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情感监狱”
陈英海(Jin Young-hae;化名)的儿子已经把自己隔绝在卧室里三年了。但直到陈女士自己也体验了被关一段时间后,她对24岁儿子的“情感监狱”才有更深的理解。“我一直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落得如此下场——想想就觉得痛苦。”这名50岁的女士说。“但当我开始反思时,我豁然开朗了。”
不愿开口
陈女士说,她的儿子一直很有才华,她和丈夫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她的儿子经常生病,难以与他人维持友谊,最终患上了饮食失调症,导致上学很困难。当她的儿子开始上大学时,他在刚开始的学期里似乎表现不错,但有一天,他出现了社交退缩。当这名母亲看到儿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注意个人卫生,也茶饭不思,她的心都碎了。尽管焦虑、与家人和朋友的困难关系以及未能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失望可能会影响到她的儿子,但孩子仍不愿向她倾诉真正的问题所在。
陈女士来到“幸福工厂”后,看到了其他处于孤立状态的年轻人写的纸条。“因为我的孩子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她说。“读了这些笔记后我意识到,‘啊,他在用沉默保护自己,因为没有人理解他’。”朴韩实(Park Han-sil;化名)是为了她26岁的儿子来到这里的。七年前,她的儿子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经历了几次离家出走后,他现在很少离开自己的房间。朴女士带他去看心理咨询师和医生,但儿子拒绝服用开给他的精神健康药物,并开始沉迷于玩电子游戏。
人际关系
虽然朴女士仍然难以与儿子接触,但通过禁闭计划,她开始更好地理解儿子的感受。“我意识到,重要的是接受孩子的生活,而不是强迫他进入一个特定的模式。”她说。韩国卫生和福利部在2023年对1.5万名19至34岁的年轻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5%的受访者处于自我孤立状态。如果这能代表更广泛的韩国人口,那就意味着大约有54万人处于同样的状况。调查显示,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找工作困难(24.1%)、人际关系问题(23.5%)、家庭问题(12.4%)、和健康问题(12.4%)。
在日本,1990年代的经济衰退潮导致中年群体开始依赖年迈的父母。而一些老人试图仅靠养老金来抚养他们的成年子女,已经导致一些人陷入贫困和抑郁。庆熙大学社会学系的郑高韵(Jeong Go-woon)教授表示,韩国社会期望在固定的时间达到人生的重要里程碑,这加剧了年轻人的焦虑——尤其是在经济停滞和就业率低迷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成就即是父母的成功,这种观点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孤立的泥潭。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挣扎是教育的失败,从而产生内疚感。“在韩国,父母通常通过实际行动和角色来表达他们的爱和感受,而不是口头表达。”郑教授说。“父母通过努力工作来支付孩子的学费,这是儒家文化强调责任的典型例子。”蓝鲸康复中心主任金玉兰(Kim Ok-ran)说,认为自我孤立的年轻人是“家庭问题”的观念导致许多家长最终也会与周围的人断绝关系。有些人害怕被评判,甚至无法向亲密的家人倾诉自己的处境。“他们无法将这个问题公开,导致父母自己也变得孤立。”金女士说。“他们通常不再参加节假日的家庭聚会。”
“守护”
来“幸福工厂”寻求帮助的家长们仍在翘首期盼孩子们恢复正常生活的那一天。当被问及如果她的儿子从孤立状态中走出来,她会对他说些什么时,陈女士的眼中充满了泪水。“你经历了这么多。”她声音颤抖地说。“这很难,不是吗?”“我会一直守护着你。”(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