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2022年2月发动的对乌克兰全面入侵激怒了国际社会,引发了制裁浪潮,目的是削弱俄罗斯在邻国的作战能力。俄罗斯的海外资产被冻结,与国际金融系统的联系被切断,能源出口被针对。我还记得当时西方官员和评论人士用这些词形容制裁的效果:瘫痪、衰败、史无前例。这些形容词充斥四周,形势似乎很明显——俄罗斯经济一定难以承受这些压力。
面对经济崩塌的前景,克里姆林宫会被迫后退并撤军。事实如此吗?27个月过去了,战争的狂暴场面仍在持续。俄罗斯经济不但没有瘫痪,还在保持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俄罗斯今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3.2%。尽管遭遇种种限制,这个数字仍超过了全球所有发达经济体。
“导致衰退”的制裁并未带来商店里的供应短缺。俄罗斯超市的货架依然满满当当。上涨的物价确实是一个问题,过去常见的物品有的不见踪迹,有些西方公司因为抗议对乌克兰的入侵而退出了俄罗斯市场。但它们旗下的产品依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俄罗斯。如果你仔细寻找,仍然能在商店里发现美国的可乐。来自欧美的首席执行官们或许不再穿梭于俄罗斯的年度经贸活动现场,但今年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据称吸引了来自1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参会。
俄罗斯经济没有在重压下折戟,却在东方和全球南方两大市场斩获颇丰。这些成果,让俄罗斯官员敢于吹嘘称,已经挫败了从政治和经济上孤立俄罗斯的企图。“看起来俄罗斯经济已经成功从不利的外部条件下调整过来,”PF资本资深经济学家叶夫根尼·纳多尔辛(Yevgeny Nadorshin)说,“毫无疑问制裁破坏了经济内部的很多运转机制,但很多已经恢复、适应。”
这是否意味着制裁举措已经失败?“重要的是我们对制裁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理解。”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资深研究员埃琳娜·里巴科娃(Elina Ribakova)说。“这不像按一下开关,俄罗斯突然就消失了。制裁能做的是让一个国家在找到替代办法之前短暂地乱一阵,比如在航运和出售石油方面。俄罗斯确实找到了真正的替代办法。”
莫斯科将石油出口的方向从欧洲转向中国及印度。2022年12月,七国集团和欧盟领导人提出了价格上限计划(每桶不高于60美元),以进一步限制俄罗斯石油出口获取的利润。但西方专家也承认,俄罗斯能轻易绕过这一措施。价格上限一事正好能说明美国及其伙伴面临的困境。他们清楚知道俄罗斯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们也需要利用俄罗斯石油来规避油价高涨,结果就是莫斯科仍在赚钱。“某种程度上,我们并未真正制裁俄罗斯石油,”里巴科娃总结道,“设置价格上限是想鱼与熊掌兼得,优先考虑的是让俄罗斯石油继续流通并且降低其获利。很不幸的是,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前一个因素会获胜。这就会让俄罗斯获取更多利润,继续它的战争。”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北京对莫斯科的重要性还远不止于此。中国现在堪比俄罗斯经济的生命线,两国贸易去年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2400亿美元(1880亿英镑)。
行走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即使你不是一位经济专家,也能感受到中国对于制裁缠身的俄罗斯的重要性。电子产品商店里满是中国制造的平板、配件和手机。中国汽车零售商现在已经掌控了当地市场。俄罗斯汽车工业并没有坐等其变。在下诺夫哥罗德(Nizhni Novgorod)最近的一次展会上,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看到了经典汽车伏尔加(Volga)的全新款式,但这款新车的模板是中国长安汽车。“方向盘是谁制造的?中国吗?”总理问道,明显对缺乏本国零部件感到不满。“希望轮子是俄罗斯造的。”他说。
但最终并非汽车工业撑起了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增长。是军费开支。在俄罗斯至今仍坚称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中,军工厂一直日以继夜生产,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受雇于国防工业。军工厂因此收入节节上涨。花费巨资在军事上,意味着其它地方的开销变少。“长期来看这是在摧毁经济,”宏观咨询(Macro Advisory)首席执行官克里斯·维夫尔(Chris Weafer)认为,“没有钱用于未来发展了。”他说,2020年的时候,还有很多关于国家项目计划的讨论,包括为改善俄罗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通讯投入4000亿美元的计划。然而,“几乎所有资金都被转去支持军工和稳定经济了。”
两年过后,俄罗斯经济已经适应了战争和制裁带来的压力。美国正在威胁对帮助俄罗斯转账的银行进行第二轮制裁,这将给俄罗斯带来全新的难题。“物资进入俄罗斯的速度已经放缓了,”克里斯·维夫尔说,“越来越难获取到备用件。每天都能听到中国、土耳其以及阿联酋的银行拒绝和俄罗斯交易的消息,不管这些钱是俄罗斯用于采购物资,还是别国用于购买石油及其它俄罗斯产品。如果不能解决,俄罗斯将在秋天前陷入金融危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说俄罗斯已经打败了制裁还为时尚早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确实找到了对付方法,绕过制裁或者降低其威胁。但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压力并未远去。(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