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说(1277):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知青题材佳作

几年不见,发小汇泉回国,免不了邀三五好友推杯换盏,兴奋之余,告诉我他写了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叫做《歧途》,下部叫做《征途》。说实话,汇泉写小说并未让我感到意外,因为在他年轻的时候,我就读过他写的一些短篇小说,记得是描写医院里的一些趣事,故事生动,语言幽默风趣,当时就觉得自愧不如。而让我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经过在法兰西三十多年的医疗职场打拼,功成名就之后,古稀之年竟然跨界在文学创作上再次展露才华,不禁令人刮目相看。

过了几天,收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歧途》样书。遂沐浴净手,翻书捧读。封面上赫然印着斜体中文书名《歧途》。英文书名为Absurd,倒是正体,意为“荒诞”,心里便大致猜到了内容。翻开扉页进入正文,目光就像被磁石一般牢牢吸住,难以自拔。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文字功力老道,故事情节曲折精彩,这是文学作品扣人心弦的前提。第二,书中许多主人公来自我出生和长大的厂区,从小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彼此非常熟悉。作者汇泉是我小学同学,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尽管中学不在一个学校,参加工作后各奔东西,但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联系。即使他到法国之后,每次我去巴黎,或他回国,我们都会见面,畅叙别情。第三,也是最重要原因,我也曾是所谓“黑九类”群体的一员,那场浩劫的受害者。父亲是一位老革命,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株连全家,对生活上遭受的苦难和心灵上遭受的创伤感同身受。劫后余生,和作者一样从迷茫中走出,踏上新的征途。尽管职业不同,但殊途同归。惺惺相惜,触景生情,自然会产生强烈共鸣。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期盼主人公们的命运,会引发读者联想到自己、父辈、亲朋好友似曾相识的人生,坎坷多舛但又绚丽多彩”。 读完最后一页掩卷深思,我感到,至少对我而言,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cc1-3

在文学评论方面我是外行,但是讲讲自己的感受责无旁贷。为此我把这本书读了三遍。第一遍看情节,第二遍看细节,第三遍思考字里行间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酒过三巡,书读三遍,可以肯定,这确实是一部非常精彩和成功的佳作。

一、故事真实,情节曲折
虽然这本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但由于是作者亲身经历,得以真实再现158位知青来到北大荒208农场以及返城之后的苦难历程。在那个人性扭曲黑白颠倒的的年代,这群发小,尤其是39个因所谓出身问题被打上另类标签的少年,经历了难以忍受的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但是他们没有屈从于命运的摆布,而是选择了勇敢抗争。为了生存,为了爱情,为了友情,为了尊严,为了争取做人的基本权利,为了伸张正义,他们呐喊挣扎,一次次被打倒,遍体鳞伤,头破血流,有些人甚至失去生命。而幸存者一次次爬起来,互相搀扶,擦干血迹,抱团取暖,继续前进。这个群体的领头人正是自称“狗头军师”的作者本人——一个心地善良、行侠仗义、足智多谋又有些桀骜不驯的大哥,正义的化身。与此相对应的反面人物则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某些当权者,满口仁义道德,内心极度阴暗,得志便猖狂的卑鄙小人。博弈过程跌宕起伏,起落反转,或浅吟低唱,或大声疾呼,字字泣血,感染力极强。

二、逆境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文革之后,出版了不少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回忆录、报告文学等纪实作品占大多数。而知青题材的小说中,有揭露文革对知青身心摧残的血泪控诉,有描写与当地人融合或者冲突的客观记述,也有肯定青春激情理想主义的正面歌颂。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一些作品注重反思产生知青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由于身份处境以及后来的经历不同,不同群体对上山下乡的意义一直有争议。而《歧途》用文学语言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这场运动是对大好青春的耽误,对人性的肆意摧残。知青们在豆蔻年华就被剥夺了继续学习的权利,返城之后大多数人因为文化低无专长导致就业难生活难处境尴尬就是明证。窥一斑可见全豹。知青,尤其是另类知青的苦难历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特殊的环境中,为了趋利避险,改善生存条件,他们相濡以沫,打抱不平,互相帮助,舍己为人。必要时求助心存良知的贵人。例如,对触碰红线受到批判的大牛、小马尽力开脱,对犯错误的女知青努力呵护,挽救对手大列巴的生命,抢救难产知青孕妇,甚至为了伙伴宁肯自己慷慨赴死,等等。犹如黑夜中的灿烂星光,处处体现着人性中悲天悯人、善良利他的可贵品质。

cc1-5

三、突破禁区,唱响“爱与死”永恒的主题
作者在前言中介绍小说内容时说:“一群50后逆境挣扎生活,胆大包天地爱,悲欢离合地生死离别。展现出灿烂真挚又悲情无奈的一代青春。”

这让我回想起三十年前的一件往事。当时一位头脑僵化的部门领导会见外国政要时不合时宜地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解决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恰巧这位外宾是在马克思的诞生地研究哲学的著名学者,他微微一笑,彬彬有礼地答道:“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欧洲的四大思想体系之一,回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许多共性的问题,却没有回答解决人类面临的个性问题,例如爱和死。翻遍马克思的著作找不到关于爱和死的论述。因为爱,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去爱,死,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去死。”这位领导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迅速转换话题。

书中几个主人公的死亡惊心动魄:双双自杀的大牛的父母,冻死在暴风雪中的小辉,伐木时被倒下的树木砸死的李志愿,因政治立场被枪毙的老右,煤气中毒死去的蒋婷婷,葬身火海的国民党高官老张头……。书中还有好几个人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最后一刻幸运地从鬼门关逃出。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莎士比亚也说过类似的话。这些人间惨剧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爱情是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的重头戏。在那个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反人性的年代里,发生的各种类型的爱情故事让人目不暇接:江泉与表姐青梅竹马专一纯真;李军和赵欣、陈小丽和二楞、小马和刘晶历经波折终成眷属;为求生存,关丽和刁参谋、刘晶和朱永富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还有老张头和小马之间发生的同性恋;对暗恋、三角恋,跨国恋、在特定环境出现的性变态也没有回避……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奇特。作者对不同恋情采取了不同态度,对初恋、真爱毫不犹豫地予以赞扬、支持和促成,对捉奸、批斗、强迫堕胎等违背人性的行为则坚决反对。情爱描写的尺度和分寸也掌握得较好。

本书突破了知青文学中青春无悔的套路,对知青这代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扭曲的价值观进了深刻剖析和无情鞭挞,着力渲染在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命的脆弱和爱情的珍贵。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罕见的感情体验,从而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四、语言鲜活生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突出表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准确而优美,森林、草原、花草、天空、江河、云彩,狂风暴雪,在作者笔下是那样地传神,没有细致的观察和饱览群书的长期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作者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把景色描写与故事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目的是为相关的主题做适当的铺垫和衬托。

语言生动还表现在许多方面,给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作者为6人抬木头编写的号子,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朗朗上口,与传统的号子大相径庭,却真实反映了知青劳动的艰苦和风险,令人拍案叫绝!与《林海雪原》里土匪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显示了作者轻松驾驭雅俗两类语言的能力。

另外,这本小说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圈点的地方,包括对不同人物容貌和性格刻画十分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事件的脉络发展经常出人意料,因此更为引人入胜;对同时发生几个事件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交叉记叙推进,增加了悬念,等等。

五、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这本书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校对不够细致,文中出现了一些错别字。二是有些次要人物出现比较突兀,前后衔接不够,如小钰、铁忠。希望再版时予以勘误和改进。

瑕不掩瑜,称这本小说为知青文学的一部佳作当之无愧。热切期待下部问世。(文/石岳,作者是一位退休干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