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中國在開羅的遭遇,1943年11月至12月

1943年底盟國在開羅 (Cairo)召開一個重要會議,羅斯福,邱吉爾和蔣介石都參加了這一次會議;盟國又在德黑蘭 (Tehran)召開了另一次會議,但這次只由羅斯福邱吉爾及斯大林參加。據說斯大林不大願意前往埃及,羅斯福和邱吉爾只有順應他的意向而更換會議地點。

史迪威被邀請陪同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並以參謀長身份提出中國在中緬印戰區的作戰計劃。在出席會議之前,史迪威得到宋美齡和宋靄齡姊妹及蒙巴頓(Mountbatten)在旁的支持,與蔣介石親切討論他草擬的計劃。

會議先由各方高級軍事代表揭幕,英國皇家參謀長布魯克(Sir Alan Brooke)和美國海軍指揮部上將金格(Admiral Ernest King)一開始便意見分歧。蒙巴頓和史迪威大力推銷他們的作戰方案。其後史迪威又將他的緬甸計劃向蔣介石夫人詳加說明,希望由她轉達馬歇爾,但未能如願,馬歇爾一直表示美國不會出兵緬甸。中國向英國查詢他們會否參與史迪威的緬甸行動,果如所料,英國人的態度只會令史迪威失望。

“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四時半,我和喬治前去會見羅斯福,他說「花生」(史迪威給予蔣介石帶有貶義的外號)已接受”緬甸計劃”……霍普金斯 (Hopkins)在當天晚上九時半通知我……蔣介石在下午六時否決了緬甸方案。我的天呀!他又改變主意了。在十一月二十六日路易斯將內情宣佈。他對「花生」十分失望。誰個不會失望呢?在當晚十一時半,我和赫普 (Hap)、薩默維爾 (Somervell)、惠勒 (Wheeler)、斯特勒米爾 (Stratemeyer)及陳納德 (Chennault)……一同前往會見「花生,他正在興致勃勃自我陶醉之際,我們終於說服了他……並得到他的首肯。在取得他的同意之後,我們繼續逗留至零晨三時,直至各人昏昏欲睡。十一月二十七日,每人都期侍著德黑蘭會議的結果。當指令一旦到手便開始行動。但一般來說,集體決議的作戰計劃都是難以達到目標的,因為執行人往往受到各種限制”

史迪威在等候命令期間,抽閒參加曲棍球運動及趁機到伯利恒(Bethlehem)及耶路撒冷(Jerusalem)旅遊。他也重遊路克索神廟(Luxor)並寫信向妻子詳談旅遊經歷。

以上是從史迪威日記節錄下來的,與塔奇曼的轉載卻出現偏差,相信非同一來源所致。塔奇曼的描述著重於批評蔣介石對待緬甸計劃三心二意的態度,並引用史迪威的紀錄作為憑據,說蔣忽視緬甸季候風對戰事的影響。”中國沒有季候風這回事,所以他對此一無所知。” 塔奇曼卻忽略了這一點:美國也沒有季候風,此說可成理嗎?季候風只不過是一個氣象特徵,而且各地習慣性的叫法都不一樣。塔奇曼借此下結論,是非常無稽的想法。

史迪威發覺羅斯福對緬甸計劃反應冷淡,”總統對他的建議提不起興趣。”雖然如此,史迪威沒有把羅斯福的否決和季候風的因素混為一談,不像塔奇曼那樣誇大其詞,再三強調與此有關。史迪威對自己建議的總結是:”羅斯福不感興趣。”

塔奇曼對德黑蘭會議的成果也誤讀了,她這樣說:”德黑蘭會議的兩項發展把開羅會議的結果鎖定了。斯大林堅持盟軍集中力量進攻德國核心地帶(行動代號為Overlord) ,同時配合在法國南部海岸登陸的行動 (行動代號為Anvil) ……”,她對當時的實際情況完全錯誤地描述出來。羅斯福和邱吉爾雖然沒法取得斯大林同意取道地中海首先拿下義大利然後進軍德國,但堅持英美聯軍1944年將在法國開闢第二戰線。斯大林怎會關心中國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及需要的支援。開羅會議的決定不但沒有執行,而且置之腦後。白修德 (Theodore H. White) 在他的評論中說,”德黑蘭會議基本上將開羅會議的決定完全推倒”,英國退出行動,史迪威的努力完全白費。雖然如此,中國也部分得償所願不致空手而回:會議同意中國可從日本及西方列強取回失去的領土,包括滿洲地區、台灣、青島及遼東半島。英國不會放棄香港,法國不會放棄印支半島,斯大林保持對獨立後蒙古的影響力。

開羅宣言(The Cairo Declaration)在1943年十二月一日由英國,中國及美國簽署,公開承認中國為世界列強之一。塔奇曼引述斯大林對此宣言曾經作出異議:”中國人必須為自己的利益投入戰場,但他們卻不曾這樣做過。”如果斯大林聽到這些話必會指出是完全虛構的,因為他早在1930年已派遣蘇聯志願軍到中國協助中國人對日抗戰。

塔奇曼又指出”中國被拒成為簽署和約之一方,但這對中國反而有利,可免除他們履行和約的責任。”日本曾多次向蔣介石提出和談建議都被拒絕。蔣介石從不打算與日本和談,因為這樣做必被指責為出賣國家的行為。至於蔣介石是否對美國造成威脅,這種想法只存在於史迪威那幫人的心裡,他們對盟友一向缺乏信心。

英國和美國的高級將領花了三天時間討論史迪威的緬甸計劃,仍舊意見分歧,英方堅決不參與兩棲夾攻的行動,美方也不會出兵,卻願意指揮別人的軍隊重奪緬甸。美國海軍上將萊希(Admiral Leahy) 在會議結束後表示:”無論過往或將來都難有任何會議如此堅決地反對美國提出的建議。”蔣介石早已離開會議,因此一切反對的聲音都是來自英國及邱吉爾的一方,他們堅持揮軍繞過地中海襲擊德國,完全違反馬歇爾先前提出從法國海岸登陸的計劃。事實證明馬歇爾的策略奏效,而在1945年繞過地中海襲擊義大利的行動只達到義國的北部,盟軍仍未能進入德國領土。

邱吉爾,斯大林和蔣介石都不支持史迪威提出的緬甸計劃(Operation BUCCANEER),事後證明他們具備遠見,因為緬甸的得失對結束這場戰爭沒有關鍵性的作用。對羅斯福來說,巴克尼爾行動(BUCCANEER)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價值。正當在開羅會議上進行劇烈辯論之際,有關中國第三十八師軍隊在緬甸被日軍重創的消息傳來,使英國批評中國軍隊無心作戰有所依據。其實這些消息並不可靠,只是美國將軍博特納(Boatner)沒有走到前線查証戰情的真偽而造成的。史迪威對蔣介石的指責豈非一直都根據未經証實的資料嗎?

馬歇爾為了顧全大局曾主張把史迪威調離中緬印戰區,但遭受拒絕,史迪威決心要從日本人手中奪回緬甸。為了這件事,他和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拜會羅斯福。總統向史迪威詢問,中國能夠在戰場上持續多久?史迪威說形勢逼人,如果日本重複去年夏季的攻勢,他(指蔣介石)將會被擊倒。羅斯福表示:”既然如此,我們可尋求其他適當的人擔任這個任務。”史迪威這樣回覆:”他們(暗示中國人)仍可能會找我們來算賬。”當時是1943年,史迪威所提的日本攻勢便是1942年夏季由於杜立德(Doolittle Raid)四月對日本空襲而引起的一場激烈戰爭。日本派出四十個營的軍隊向中國東海岸地帶猛烈進攻,尋找逃往中國的美國飛行員,並嚴厲懲罰曾窩藏美兵的中國人,因此造成超過二十萬無辜平民的傷亡。雖然事態嚴重,但蔣介石的地位沒有因此動搖。史迪威對羅斯福作出的報告顯然失實。不過,史迪威聽了羅斯福的回覆之後心中突然有這樣的想法:假若美國仍得不到蔣介石的合作,我們必須找機會將他幹掉,清除這個障礙。

史迪威一直留在緬甸執行任務,當形勢惡化後撤退到印度去,對中國內地情況怎會了解呢?他和很多人都失去聯絡。塔奇曼說:”羅斯福雖然曾決心使中國受惠於開羅會議,但當他發覺斯大林對美國價值更大時,便將蔣介石的利益犧牲了。”塔奇曼這樣觀察中美蘇關係的變化,顯然對國際政治形勢缺乏正確的認識。當德國揮軍攻打蘇聯時,斯大林立即便成為美國互利互惠的盟友,他們的密切關係早已締結。中國並沒有被出賣,蔣介石對斯大林的要求早已洞悉,他也預知史迪威的計劃可行性很低,他盡量避免介入美英之間的爭議,而且面對斯大林時英美都表現得軟弱,邱吉爾的外交詞令及信心也沒法動搖斯大林的立場。羅斯福在險惡的政治現實中希望找出妥協之空間,卻徹底敗於斯大林之強硬手段。西方國家在大戰發生前豈非嘗試使用”緩和策略”解決爭端嗎?如今在”冷戰”展開前,他們也使用性質相似的”緩和策略”去化解問題,可說是執迷不悟。

縱觀事態的發展,蔣介石並非開羅會議的失敗者,史迪威才符合這個描述。史迪威的建議完全被推翻。美國不會支持他,只會提供另一任務作為補償。蔣介石對會議成果沒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所以處之泰然,他也預知英美聯盟一無所獲。史迪威把自己空手而回的責任加在蔣介石的頭上,繼續向他施壓。史迪威仍感到安慰的是:人們稱讚他”膽色過人”。羅斯福最終用電報通知蔣介石有關緬甸計劃被擱置的決定。

史迪威在軍旅生涯受挫之後,他在日記中曾經長篇大論批評政治及政客並在言詞上添上誹謗之色彩。他返回重慶之後,仍無法說服蔣介石支持他組織他那夢寐以求的強大軍團(Y-Force),但蔣介石卻答應由他負責指揮在印度蘭姆加(Ramgarh)受訓的兩個師中國兵。塔奇曼對聯盟不曾履行對蔣介石支援的計劃竟隻字不提,卻肆意指控中國不斷向美國尋求貸款用來購糧及軍需補給。貸賃負責人摩根索(Morgenthau)雖然拒絕中國的要求,但美國政府卻要求中國出資興建空軍基地,提供美國轟炸機(B-29) 升降,轟炸日本國土。史迪威和眾多美國人不但沒有感恩圖報,還惡意批評中國政府從中詐騙利益:”五千萬金建費,變成五千萬不義之財!”這便是史迪威以內心之想像來貶低別人。美國未能憑自己的力量興建基地,於是將任務交托給貧窮和落後的中國老百姓去完成;中國動員了四十五萬人,既無卡車,也沒有蒸氣推動的起重機,也欠缺混凝土,竟能以赤手空拳把空軍基地築成。一切付出都由中國人負擔,美國只是坐享其成。

第一條跑道在六十天內建成,美國B-29轟炸機從那裡升降;另外三條跑道在九十天內築好。中國不但沒有收到史迪威和美國政府的答謝,相繼而來竟是不公允的斥責。基地建成後,美國空軍運輸司令部(Air Transport Command)的輸送量未能達到轟炸機團隊的物資需求,被迫轉用關島(Guam),塞班島(Saipan)和天寧島(Tinian)海域的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的基地。此乃美國人辦事欠缺周全計劃的另一明証,既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在那段日子裡,60%繞過西藏高原運來的物資都直接交付B-29轟炸機團隊使用,其餘則由第十四空軍大隊享有,如仍有剩餘的話才給予中國軍隊。

美國對蘇聯和英國的物資支援遠遠超出對中國的配額:蘇聯所得是中國的二十倍,英國所得是中國的五十倍,蔣介石竟被指責沒有對戰爭作出貢獻,能言之成理嗎?

过往章节:

(十五)史迪威必須撤職,1943年6月至10月
(十四)總統定下的政策,1943年1月至5月
(十三)”花生和我同舟共濟”,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
(十二)客戶:1942年6月至10月
(十一)”遭遇重創” 1942年3月至5月
(十)隨時隨地候命,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
(九)倉促準備,1939-1941
(八)軍部副官: 中日戰,1937-39
(七) 軍部副官: 中國的最後機會,1935-37
(六)”刻薄的喬”1929-1935
(五) “全能”軍團及蔣介石勢力擴張的年代1926-1929
(四) 北京任務:1920-1923年軍閥割據時期
(三) 世界大戰:聖米耶勒(St. Mihiel)與山東
(二) 1911-辛亥革命時的美國來客
(一) 史迪威的簡歷
為《重新審視史迪威將軍在華任務》作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