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說(1033):如何看待隱私權

當你有病,除了身邊的親人之外,你是否還會讓其他人知道呢?這當然不是傷風咳嗽一類的小毛病,而是一些會威脅你生命的大病:如癌症,嚴重中風,肌肉萎縮及一些莫名其妙的身體狀況突然出現等等。

眾所週知,病人最需要的是一個安靜的環境,可以靜心休養,避免受到任何外界的騒擾,所以愈少人知道就愈好。但病人也需要別人的同情及關懷,令心靈得到安慰。如果你曾經進過醫院探病,會發覺醫院內的病人都很渴望有人來探訪,可減少了他們寂寞難耐的感覺,對病情或許有所幫助。有些醫生特意安排病人與其他病人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經驗,從中或可受惠。同病相憐,互相鼓勵,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如果你得了病,你會有什麼樣的選擇?

從過去的經驗來說,得病之後和其他病者或他們的親人交流,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在不同治療方法之中,哪一種比較適合及有效,可來個比較;在眾多醫生之中,誰最有經驗,誰最關心病人。這都是病人最想知道的事。

除了疾病之外,我們的一生之中還有很多其他的際遇,有喜也有憂,但並非喜與憂參半,而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你願意和人分享或向人傾訴嗎?

將快樂的事和人分享,恐怕被誤會是一種炫耀的行為,使人日久生厭。將不如意的事向人傾訴,恐怕被視為無病呻吟之呼叫,不容易引起關注。一旦有有這種心理壓力,我們就什麼事情都擺在內心深處,猶如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心事,無論是喜或憂,是對人具有信心的表現。人與人之間存在互信,是增進友誼不可或缺的因素。心情低落時,如果有個可以信賴的傾訴對象,會驅散心中之烏雲,迎來溫暖的陽光。

西方社會很重視隱私權,對別人身上發生的事不聞不問,縱使知道了,也會守囗如瓶。這樣的態度未免變得過猶不及,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獨居老人,倒斃室內無人知之事,時有所聞。有人好好地活著,突然產生輕生的念頭,而且付諸行動,聞者莫不感到震撼,但無跡可尋,都歸咎於對人冷漠所至。

當今未成年的孩子,喜歡將自己關在房間裏,不准許任何人騷擾,包括父母在內,振振有詞,表示他們的隱私權必須受到尊重。其實孩子可能在無人監視之下,一直在玩手機上的遊戲,荒廢學業。更嚴重的是,他們很容易受到不良訊息的影響,誤入歧途。

過度尊重隱私權,久而久之,可能會養成對人不關心的態度。有人對我說,某天在食物銀行領取午餐的隊伍中出現一個人,看來很面善,但他不敢正視他,恐怕觸犯了他的隱私權。其實他正是他熟悉的人,正在面臨失業的困境,而且求助無門。正常的反應是,他應該自動和他打招呼,查詢近況,並施以援手。

隱私權很重要,必須尊重,但關心別人的處境同樣重要,千萬不要顧此失彼。(2023/5/22)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