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說(1005):加拿大正在鬧醫生荒

最近收到家庭醫生的通知信,宣告他將於明年初退休,還提醒我們趁早找尋一個新的家庭醫生,以確保個人健康得到照顧。這是預料中的事,因為他一直以來都在暗示這個意向,而且已屆退休年齡。

同是這個醫生的病人的隣居,利用人際關係已經找到了一個新醫生填補這個空缺。她將新醫生的資料交給我們,我立即打電話去詢問,得到的答覆是病人額滿,醫生不接受新症。我問可預先登記,等到出現空缺時才通知我們辦理手續。接待人員說醫生不設輪候服務,建議我五月第二週再來電查詢。

前兩天陪著老伴往附近一座醫療大樓內的實驗室驗血。因利乘便,我跟著指示逐家逐戶去敲每個家庭醫生診所之門,向接待處表達來意,得到的答案都是病人額滿,祝我好運。正準備放棄時,遇到一個心地好的婦人,她似乎已經留意到我急切之情,示意我不妨到202室一試,或可能有希望。果如所料,接待處告訴我兩個月後可能有空缺出現,並留下我的名字,叫我填好申請表格,並盡快交回。問題解決了,我感到如䆁重負。

來到加拿大之後的第一個家庭醫生是個西婦,她過了兩年就退休,但診症室由另一個女醫生接手,病人檔案也留下給新的醫生,由她負責繼續提供服務給我們。美中不足的是我們要用英語和她溝通,有時感到辭不達意。那段日子我們住在一個主流的老區,很難找到一個能說華語的醫生。十年前遷到北約克區之後,很幸運找到一個會講廣東話的醫生,溝通方便很多,可惜他將快退休。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我們將不會堅持醫生能𢤦中文。

家庭醫生在加拿大一向都是求過於供,新冠疫情過後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在疫情發生後,醫生和病人都盡量避免接觸,提防被感染,只利用電話來溝通。以我來說,在過去的三年我只在兩個月前和醫生見過一次面。其他病人大概也是有著同樣的經歷吧!醫生的收入是否會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減少呢?就不得而知了。據聞醫生對政府定下之收費標準表示不滿,要額外工作才可達到收入的目標。但箇中之情況也很複雜,行外人不易了解,更加感受不到醫生的感受。

人口老化,老年人愈來愈多,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眾多醫生提早退休,空缺一時難以填補,使供不應求的現象進一步惡化,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盡快尋求解決的方案。如果要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必須調整醫生的收入,吸引他們留在崗位上繼續工作;放寬對外來醫生的限制,使他們比較容易獲得執業的資格,投入服務,壯大醫療團隊。但長遠來說,必須投入巨大資源,增加大學的醫療培訓,鼓勵學生選修這門專業,才是徹底的解決方案。

醫療服務雙重制在很多國家已經實行多年,包括香港在內,是解決醫生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加拿大不妨考慮取用,擴大醫療服務網,緩解供求失衡的現象。簡單來說,除了政府資助的醫療服務之外,病人可前往一些私人診所或醫院求助,當然要另外付費。醫生可選擇加入政府所設的醫療系統,或在這個系統之外運作,自負盈虧。加拿大的政客對醫療雙重制的優點素來都避而不談,避免遭受批評而失去選民的支持。其實加拿大的醫療系統存在很多弊端,可以改善,但政客視而不見或避而不談。加拿大每年流失很多有急切需要的病人,他們選擇南下求診,都不願輪候這𥚃的醫療服務,美國及南美洲一些國家因此受惠。

十多年前,一個朋友患了鼻咽癌,決定返回香港就醫,得到及時診治,結果完全康復。這是個明智的決定:金錢雖然花多了,但得到健康,仍是值得的。(2023/4/23)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