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一直標榜它是個多元化社會的典範,不同膚色的人生活在一起,和諧共處。全國有三千多萬人口,除了由原住民及歐洲大陸殖民者組成之外,其他都是由北美洲以外的地區遷徙過來的。每個不同族群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不會受到干擾或歧視,甚至能夠擁有雙重國籍。
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對能夠保留自己的文化都感到滿意。不過,英語被廣泛使用是由於殖民時代開始的,根深蒂固,獨立後再由憲法規定成為官方語言,與法文分享這個特殊地位。缺乏英法雙語能力的人,縱使有志從政,也很難有機會在聯邦政府架構中擔任比較重要的角色。記憶所及,連續幾任總理及總督都是掌握英法雙語的「精英」。雖然如此,似乎沒有人對此「規定」提出異議,而且默然接受了。
除了在政壇上享受特殊地位之外,英語在商業社會中也受到重視,連法語都要靠邊站,其他語言更難以相提並論。中文和其他非主流語言很快就會跟隨第一代移民老去或逝去而變得式微,由英語或法語取代。原住民的母語也逃不過這個命運,普及性越來越低。英語的強勢變得更顯著,多元文化社會將會失去它原有的特色,語言一體化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當一個族裔失去了使用母語的能力之後,將會很容易受到異族的同化。文化的傳承,必須依賴文字作為媒介。懂中文才可看懂使用中文記載的歴史,外國人寫的中國歷史,不盡不實,不看也罷。了解歴史才懂得追源溯本,知道自己從哪裏來。華人在春節時將街道及店舗粉飾一下,舉辦一些應節活動,端午節扒扒龍舟,中秋節嘗嘗月餅,象徵意義多於實際作用,不會增加他們對中國文化與歴史的認識及對中國的歸屬感。在加拿大出生的炎黃子孫,對中國文化愈來愈感到陌生,最終會變成「黃皮白心」的另一品種。
其他少數族裔的命運與華裔也沒有顯著的區別,很多原住民連姓名都洋化了。從加勒比海來的非裔移民,除膚色不變之外,他們溝通用的是英語或法語,與原來的文化愈走愈遠。每年舉辦盛大的加勒比海民族嘉年華會,鑼鼓喧天,聲勢浩大,但熱鬧過後又回復一片平靜。他們的社會結構非常鬆散,容易遭受主流文化的蠶食。
促進多元文化只是一個有利用價值的口號,口惠實不致。聞說「孔子學院」在美國受到質疑是中國政府的宣傳機構,開始遭受打壓,如果這股風暴吹到加拿大,宣揚中國文化的活動將會受到約束。早年華工的血淚史與後來加之華人移民身上的人頭稅仍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國崛起引起西方社會的不安,𧗠生出反華情緒,並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變本加厲,使旅居加拿大的華人感到憂慮,對「和諧」的多元化社會產生疑問。
原住民的地位雖然在近年有所改善,但他們居住的地方仍舊遠離主要經濟區的北大方,大半年以上過著冰封的日子。他們本來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翁,今天卻成為被邊緣化的一群,這樣的多元化社會對他們來說是亳無意義的。(202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