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入侵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德国对俄政策陷入复杂的道义和现实利益的矛盾,同时国内政坛也存在着不同党派观点各异的问题。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德国为何不能坚定、迅速地切断进口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呢?
BBC驻柏林记者麦吉尼斯在报道中说,在德国,忏悔历史错误是一种全国性的“业余”活动。但是,即使是拿德国标准来衡量,德国人对柏林对俄罗斯政策的反思也是令人瞩目的。自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德国人对柏林对俄罗斯政策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但比较一致的是在价值观层面。
许多德国政客公开承认他们认错了俄国总统普京的真实面目。就连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也表示道歉,称利用贸易和能源与莫斯科建立桥梁是错误的。2021年大选新上台的德国社民党总理肖尔茨在俄国入侵乌克兰几天后在德国议会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称其为一个“新时代”(Zeitenwende),字面意思就是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德国废除有关武器出口的规定,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并承诺结束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北溪2号也被暂停。
但是,在美国号召西方盟国全力支持乌克兰、制裁俄罗斯之际,德国的表现并不积极主动,不论是在供应乌克兰武器方面,还是切断从俄国进口石油天然气方面。德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向BBC表示,德国正在“尽快”结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这需要时间,必须有耐心。
历史价值观
BBC驻柏林记者麦吉尼斯(Damien McGuinness)分析:虽然德国现在执政党成员4月份发表对俄国的强硬讲话像是出乎意料的鹰派言论,但就在2月份的时候,他们还认为德国的历史罪责和弥补纳粹罪行的道德责任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与俄罗斯和平相处。
德国历史上的战争罪责问题也变得更加微妙。在俄军入侵之前,德国政府反对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因为纳粹曾对俄罗斯犯下了罪行。在俄罗斯入侵之前,主流观点认为德国的统一要归功于另一位社民党总理威利·勃兰特与莫斯科的对话。但现在,这场辩论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提醒道,勃兰特的外交得到了强大军事威慑的支持,包括当时西德国防预算占GDP的3%。
但俄军入侵乌克兰后,在柏林,乌克兰的战争感觉非常接近。被炮击的乌克兰城市的画面看起来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城市。在数百万逃往国外的乌克兰难民中,逃到德国的约1/3,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逃难的人抵达德国火车站的情景让许多德国人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1945年他们逃离俄罗斯大军压境时还是孩子。甚至德国对自己历史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人们更加意识到乌克兰在纳粹统治下遭受的创伤。
柏林的表态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仍有人质疑,德国的行动速度是否同样迅速。毫无疑问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认为仅有暖心的支持言辞是不够的,他批评德国继续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
经济压力
俄罗斯出售石油和天然气的收益每天约为10亿美元,这破坏了西方向普京施加经济压力以期结束战争的努力。美国已经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英国计划在今年年底前逐步淘汰这些进口石油。但欧盟国家更严重地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德国目前从俄罗斯购买约25%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
早些时候,德国经济机构警告称,如果德国立即停止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进口的话,将引发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在2023年之前出现急剧衰退。林德纳指出,德国正在努力实施对俄罗斯能源的禁运,但突然停止从俄罗斯能源进口可能会导致德国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等商业实体关闭。他说,德国愿意停止从俄罗斯进口所有能源,这只是时间问题。林德纳是自由派自由民主党的领导人,自由民主党是德国联合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坚持认为,普京关于德国将继续依赖俄罗斯能源的任何计算都是“错误的”。
然而,他的立场与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女士的声明不一致,贝尔博克女士是绿党的联合领导人。她表示,德国将在夏季之前将俄罗斯石油进口量减半,并在年底前完全停止进口俄国石油,随后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将迅速减少。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还呼吁民众少用能源、不开车,减少德国对俄国能源依赖。
德国政坛的声音
德国财政部长很积极地对俄罗斯发出强硬的表态,并且似乎敏锐地意识到,因为他在对克里姆林宫的全面能源禁运上拖延步伐,引起对他的国家的批评声音。他发出的基本信息是:禁运即将到来,但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因为没有立即实施的条件,那样做可能导致德国经济大面积停摆。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上周接受BBC采访时,要求各国立即对俄罗斯利润丰厚的石油贸易实施禁运,并指责那些向克里姆林宫控制的石油巨头发送欧元和美元的人。他特别点了德国和匈牙利的名,称其阻止了欧盟的统一行动。
林德纳表示,德国将尽快采取行动,但没有证实这将在一年期限内实施。在柏林,这个问题似乎给三党执政联盟带来了一些压力。林德纳领导着主张自由市场的自民党,这个党不是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的通常合作者。与此同时,绿党领袖、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表示,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肯定会在年底前结束。但肖尔茨领导下的德国总理府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最为谨慎。(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