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讽刺是人类最强大的语言工具之一,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是吗?你可能还会以为我自己也沉浸在讽刺当中。毕竟,我们常常想起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一句嘲讽话:“讽刺是智力的最低形式”,却忘记了有句著名的话对此进行了修饰:“但却是智慧的最高形式”。青少年的家长和老师可能很难相信,这种语言怪癖标志着灵活与创造性思维。
不过,这正是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一直争论的问题。他们发现,理解讽刺需要大脑经过无数考验,这比文字表述需要更多脑力。虽然讽刺常被认为是幼稚的嘲讽,但实际也是成熟的象征——因为孩子的大脑需要多年发育才能完全理解并掌握。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心理语言学家佩妮·佩克斯曼(Penny Pexman)说:“这可能相当有挑战性。”
精神上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讽刺可以让我们在互动中增加细微差别,缓和侮辱,或在赞美中增加一种戏谑的嘲弄。甚至有证据表明,讽刺让我们更有创造力,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它帮助我们发泄负面情绪。佩克斯曼非常确信讽刺的重要性,她开始设计培训项目,以帮助那些讽刺意识不发达的人。
蹒跚学步
讽刺的复杂性来自童年时期的长期发展轨迹。佩克斯曼在一些玩偶的帮助下发现了这一事实。在一项典型的研究中,孩子看到一个名叫简的人,她正在画一朵玫瑰,但却弄得一团糟。“你是个很棒的画家,”简的朋友安妮说。或者,孩子看到一个叫山姆的人正在给花园除草,并且很快地完成了工作。“你是个糟糕的园丁,”他的朋友鲍勃说。
一般来说,五岁以下的孩子根本无法察觉这些话的讽刺意味,他们倾向于从字面上理解。在开始意识到这些词隐藏着其他含义之后,他们也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比如,他们可能认为某人只是在撒谎。)最后还要理解讽刺在幽默中的作用,是在戏弄他人。佩克斯曼说:“这种能力发展得特别晚,平均在九岁或十岁左右。”这条发展曲线随着“心智理论”的出现而出现,“心智理论”是指孩子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成熟。
其他因素可能包括词汇和语法,从声音线索中捕捉讽刺意味的能力,以及对讽刺语境的理解。这需要丰富的社交经验。佩克斯曼说:“孩子需要把这些东西拼在一起,但它们本身不足以理解讽刺。”她的最新研究表明,孩子的家庭环境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讽刺的理解和使用。如果父母使用讽刺,孩子更有可能自己发展这种能力。
佩克斯曼说:“孩子在大约四岁时就培养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意识到别人在他们心中可能持有的信念与自己不同。”讽刺是复杂的,因为孩子必须既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想法,又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话如何被对方理解——这两个步骤需要时间才能掌握。(通常情况下,七岁以下的孩子很难在头脑中记住两种对立的观点。)到了十几岁,许多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复杂的技能。他们喜欢用这些技能做实验,并测试它们对他人的影响,这也许并不奇怪。
创造性说法
如果你还不相信孩子对讽刺的喜爱是件好事,那就看一下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心理学家露丝·菲利克(Ruth Filik)最近做的实验。参与者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上,阅读常见事件的不同场景。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陈述带有讽刺意味,例如:柏妮丝和凯特琳都在申请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学课程。他们一起去打印申请表。打印机只有粉红色的纸可用。伯尼斯对凯特琳说:“太正式了!”
在另一种情况下,同样的词被用来讽刺某个人:柏妮丝和凯特琳都在申请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学课程。他们一起去打印申请表。凯特琳选择用粉红色的纸来打印。伯尼斯对凯特琳说:“这么正式!”这两种类型的讽刺都激发了头脑中的“心智化”网络,与理解他人的信仰和意图有关。这一发现表明,“心智理论”在解释这类模棱两可的陈述时有多重要。不过,重要的是,菲利克发现,与非讽刺性的说反话相比,讽刺也触发了大脑中涉及一般语言处理的语义网络,以及涉及幽默的大脑区域。她认为这是幽默整体复杂性的标志。“更有挑战性的是,要弄清楚对方的信念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意图是想刻薄还是想搞笑。”
这种脑力锻炼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位于法国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学者黄丽(Li Huang,音译)在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同事们的合作中证实,表达、接受或回忆讽刺都有助于促进创造性思维。比如,在一个有关“蜡烛问题”的实验中,参与者面前有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和一盒大头钉。要找到一种方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这样蜡烛就可以燃烧,而不会把蜡滴到地板上。正确的做法是,把大头针的盒子倒空,钉在墙上,然后把蜡烛放进去。只有当你从侧面考虑每个物体的功能时,才会想到这个解决方案。
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回忆一段讽刺,另一些人则回忆一段真诚的或中性的交流。令人惊讶的是,讽刺记忆的成功率翻了一倍还多,从30%左右增加到60%以上。讽刺是幽默的一种形式,可以帮我们处理挫折或压力。“这是一种发泄压力的方式,”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的东卡罗莱纳大学(East Carolina University)的凯瑟琳·罗瑟米奇(Kathrin Rothermich)说。有趣的是,她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抑郁和焦虑的人使用讽刺语的次数增加了——这可能是一种应对机制。
不过,总体来说,讽刺的主要动机是,语言上为我们希望传达的信息增添色彩。佩克斯曼说:“表面意义戴着面纱,背后才是潜在意义。”如果你在含蓄地批评某人,讽刺可以是一种温和的调侃。它还可以给你看似合理的推诿,以减少争吵。虽然这些研究针对成年人,而不是青少年,但青少年在使用讽刺语时会有类似感觉,而且他们会发现,这是一种应对消极情绪或困难的有效方法。
训练讽刺
当父母注意到孩子在讽刺时,最初可能会感到震惊。这也许更像成年人的玩世不恭,与他们对孩子的天真印象相冲突。当父母面对一个几乎在所有互动中都注入讽刺的青少年时,会感到特别无助,好像失去了真诚的情感。但应该责怪青少年使用这种万能工具吗?也许把它当做一种对重要能力的实践会更好?菲利克说:“孩子们希望擅长这项技能,尤其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量语言都不是字面意思。”
佩克斯曼对此表示赞同。她开始寻找方法,教那些领会讽刺比较慢的孩子们如何进行讽刺。她后来出了一本书《悉尼变得讽刺了》(Sydney Gets Sarcastic),提供了多个讽刺的例子,以及这些讽刺为何被使用。在最近一项针对5-6岁儿童的实验中,她发现,阅读并讨论过这些故事的孩子在随后的测试中更容易察觉到讽刺语句。鉴于讽刺的名声不佳,我们只能欣赏到它的复杂性和先进性。我想说,讽刺是语言最伟大的天赋之一——这里我并没有讽刺的意思。(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