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不需要签证的乌托邦

飞机在9:30准时起飞,11月底的奥斯陆虽已被白雪覆盖,机窗外依旧是阳光灿烂的蓝天。没想到才飞了一个钟头,天色开始变暗。我心中纳闷,还不到11点就开始日落了吗?

我是从奥斯陆到位于北极海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虽然多次造访北极圈,却还第一次这么接近极点。这里离北极点只有650英里,比上海到北京的距离还近!首府朗伊尔城(Longyearbyne)有两千多位永久居民,是地球最北的定居点。自从16世纪末被两位荷兰航海家发现之后,群岛的身份从捕鲸要站发展到列强竞相采矿的富饶之地。由于没有任何主权国,列强经常因土地所有权而纠纷不断。“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也就群岛的领土权提出讨论。对于列强们在此的经济利益,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在1920年2月9日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中除了承认距离最近的挪威是斯瓦尔巴的主权国之外,为了鼓励其他国家的认可,允许列国在不侵害他国权益、和平共享的前提下对该群岛继续进行开发,所有缔约国的公民都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当时一共有18个国家签订此条约,到了1925年,段祺瑞执掌的北洋政府在法国邀请下加入。托了这个福,中国在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就是位于群岛西岸的新奥尔松(Ny-Ålesund)。这里有壮观的冰川、山脉、冰穴,比人还多的北极熊,是看极光最好的地方,而且又不需要签证,即使在极夜的冬日,还是有不少观光客。但此行的目的不是极光,而是Artica Listens的展览。Artica 是“艺术”(Art)及“北极”(Arctic)两个字的结合,“Listens”如同医生用听诊器一样,聆听观察北极地区的文化、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移民和少数民族等问题。Artica Listens有三个合作伙伴:挪威国际笔会(Norsk PEN)、当代艺术办公室(OCA)和宋雅皇后印刷奖(Queen Sonja Print Award)。他们为Artica Listens推荐驻地作家及艺术家,这次展出的西班牙艺术家卢卡斯(Cristina Lucas)就是OCA 推荐的。

“所有的公民都拥有平等的权利,这是多么革命性的观念,尤其是民族主义高涨的今天!”卢卡斯在座谈会上赞叹这个将满百岁的《斯瓦尔巴条约》。她的《解构国旗》就是将全部44个签约国的国旗打散成积木,之后将这一堆积木,从阿富汗到委内瑞拉全部混合,让大家自由拼贴结合,创造出超越国家身份的图案。

卢卡斯协同英国电影制作人Temujin Doran在当地拍摄的录像作品《不在场的人》(The people that is missing)的灵感也是来自《斯瓦尔巴条约》。作品标题来自瑞士艺术家保罗•克利(Paul Klee),他曾说过艺术的任务是“创造不在场的人”,让这些人来推动未来。由于条约规定所有缔约国的船舶和国民在这块领土及其领水内平等享有捕鱼和狩猎的权利,“对有责任保护资源的主权国挪威,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卢卡斯于是拍摄了壮观的冰川与海洋,并将来自不同领域,包含了自然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的名言,结合成一首提倡环保的诗,来陪衬影片。不同于戛納影展的紅毯,《不在场的人》在零下25度,狂风刮雪的户外举行了世界首演,之后还有BBQ午餐,充分展现极地精神!

风雪虽挡不住艺术爱好者,这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依旧有不少隐忧。由于墨西哥湾流与极地冰雪在此汇集,斯瓦尔巴几乎就是全球气候的健康指标。有“全球农业诺亚方舟”美誉的全球种子库在两年前就是因全球气候变暖,永久冻土融化导致入口隧道积水,差点造成“种子末日”!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全世界最大的卫星接收器。“大家都知道,卫星除了可以提供海啸等气候警报之外,也有大量军事用途,而且也不像条约提的人人平等”在斯瓦尔巴住了10多年的记者Line Nagell Ylvisåker提出,“这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镇,从外人的角度,这似乎是平等的,但挪威人有住房安排,其他国家的人就不一定有。”

不过挪威极地研究所主任霍尔曼(Kim Holmén)不因此而悲观,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我们都是问题的一部分,但我们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一起行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们不能互相指责,需要彼此来寻找解决办法。”

Artica Listens董事会的Moa Björnson也认为:“接下来的100年是靠我们和下一代接班的人来塑造。这么说可能有点自命不凡,但我们享有这个特权,所有人都有责任,必须尽其所能来塑造我们的未来,不论是在斯瓦尔巴,还是整个地球。”她用卢卡斯的话 “岛屿是乌托邦思想的发源地”来鼓励大家在此积极塑造未来,履行乌托邦。这里虽有三个月看不到白天,但是极夜不代表黑暗,更何况只有在黑暗中才能看得到闪烁的光!(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