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真实故事

著名俄罗斯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说《洛丽塔》(Lolita)于1955年出版,虽颇具争议,但很快被评论为当代经典,成为20世纪国际文坛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小说《洛丽塔》也曾被数次搬上银幕,影片《Lolita》在港台也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加拿大作家、犯罪小说评论家萨拉·维曼(Sarah Weinman)花了相当精力调查写作了《真实的洛丽塔:莎丽·霍纳绑架案》(The Real Lolita: The Kidnapping of Sally Horner and the Novel that Scandalized the World),她在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专题节目The Sunday Edition的主持人Michael Enright的采访时表示,她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当年被绑架的少女莎丽·霍纳(Sally Horner)“如同小说中的洛丽塔一样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1948年,11岁的女孩莎丽·霍纳被强奸惯犯弗兰克·拉塞尔(Frank La Salle)绑架。拉塞尔劫持并性侵莎丽·霍纳长达21月,同时强迫她对外人谎称是他的女儿。作家萨拉·维曼指出,这一绑架性侵案成为纳博科夫创作小说《洛丽塔》的原型。小说出版60多年来,差不多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主人公洛丽塔的故事,人们即使没读过该书,没看过电影,也大致知道这一名著的故事情节。但当年真实生活中的女孩莎丽·霍纳却被遗忘了。

1948年3月11岁女孩莎丽走进新泽西州的一家商店,偷了一本只值几美分的笔记本,这是为了加入一个女孩俱乐部。莎丽是个孤独的女孩,她希望加入那个女孩俱乐部,就干这么件小坏事,她就有资格加入了。但万分不幸的是,强奸惯犯拉塞尔偏巧目睹了这一行为。拉塞尔告诉她,他是FBI的人,她必须听从他的指导,定期向他报告,否则她就会被送进少儿教养院。她相信了他。莎丽之后有三个月没有拉塞尔的消息,但到了6月份,刚过11岁生日不久的莎丽在回家的路上被拉塞尔拦住,他说服她和他一起去大西洋城,他让她对妈妈说她是和朋友一起去度假。

作家萨拉·维曼在采访中对主持人Michael Enright说,莎丽的父亲自杀身亡,莎丽的妈妈艾拉·霍纳生活艰辛,妈妈知道女儿想去度假,但她没钱带女儿去,所以她同意女儿和朋友出门。等艾拉·霍纳意识到整个事情有问题时,她给警察打了电话,但那时拉塞尔和莎丽已经不知去向了。在这之后的21个月中,拉塞尔为躲避警方,带着莎丽在各州间短暂停留,他对人们谎称他们是父女俩。在加利福尼亚,一个邻居怀疑他们的父女关系,趁拉塞尔出门时,她邀请莎丽到她家,莎丽对她说出实情,这位邻居立即让莎丽从她家里给家人打长途电话求救。

莎丽的家人通报了FBI,同一天,拉塞尔被捕,莎丽被送回新泽西州的家中。尽管莎丽是强奸受害者,但许多女生认为她是个“荡妇”,因为莎丽不再是处女。莎丽在获救两年后,也就是她15岁时,不幸死于车祸。在莎丽·霍纳遭遇车祸身亡时,纳博科夫正在写作《洛丽塔》,作家萨拉·维曼认为纳博科夫将莎丽的绑架案用作了他创作中的脚手架,协助了他的创作。她指出,在纳博科夫留下的笔记中显示,他对当时的有关新闻报道非常关注,记录了其中的细节。

纳博科夫在世时,并未提及莎丽·霍纳绑架案对他创作《洛丽塔》的影响,尽管在小说《洛丽塔》接近结尾时,书中主人公亨伯特自问,“我对多莉所做的,或许正如当年拉塞尔,一个50岁的机械师对11岁的莎丽·霍纳所做的那样?”或许,对《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和其作者纳博科夫来说,一个成年男子对未成年女孩的欲望抑或挚爱无论如何都无法拂去负罪感。

加拿大作家萨拉·维曼(Sarah Weinman)在渥太华长大,就读于麦吉尔大学,自幼对犯罪学和犯罪作品超感兴趣,她现居住纽约。(文/林倍加,来源:RC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