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导演、编剧Bernaredo Bertolucci(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是欧洲近50年来其中一个最受仰望也最富争议的电影家,他以细致、丰富而带有强烈感官色彩的影像诗,记录和展现了一些历史大时代背景下试图主宰自身命运的个人。11月26日媒体得到一名发言人证实,导演过《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和《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等经典作品的贝托鲁奇,因癌症在意大利罗马逝世,终年77岁。
1941年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贝托鲁奇,创作过的重要电影作品还包括《同流者》(The Conformist)、《戏梦巴黎》(The Dreamers)、《1900》和《情陷撒哈拉》(The Sheltering Sky)等。他凭《末代皇帝》赢得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联合)两座奥斯卡。除了大胆的视觉风格,贝托鲁奇更擅长以电影作品激起争议话题,这一点在《巴黎最后的探戈》对赤裸性爱内容的处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12年电影《我和你》(Me and You)在戛纳影展首映,那是贝托鲁奇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
据贝托鲁奇自己的理解,电影是一种“诗的语言”。他的父亲是一名诗人,他本人也是诗人出身,曾经凭一本诗集在1962年获得意大利维亚雷焦文学奖(Viareggio Prize),这是他父亲曾经获得过的奖项。电影生涯的开始,是在1961年的电影《寄生虫》(Accattone)中充当导演皮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制作助理。他在1962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死神》(La Commare Secca),当时贝托鲁奇年仅21岁。之后,他又导演了《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和《蜘蛛的策略》(The Spider’s Stratagem)两部,但是真正令他蜚声国际的是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主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该电影讲述一个美国商人与一名年轻法国女孩之间一段以性为驱动力的关系,影片在多个国家被禁映。
2016年该影片再次成为话题。在一段流出的视频中,贝托鲁奇透露,当年拍摄电影中著名的一幕强暴戏时,他和马龙·白兰度事先有计划,但是并没有提前与当时19岁的女主演玛丽娅·施奈德(Maria Schneider)报备。施奈德声称,那一场戏并不在原先的剧本里,但是贝托鲁奇表示,这是一个“荒谬的误解”。贝托鲁奇最受影评推崇的作品是《末代皇帝》,这部讲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传奇电影,在1988年横扫九个奥斯卡奖项,包括最佳电影奖。这部用英语拍摄的电影,制作历时四年,并得到当时中国官方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是第一部获准在北京紫禁城内实景拍摄的西方电影。电影拍摄共使用了19,000名临时演员和9,000套服装,2,1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甚至包括为意国团队准备的2,000公斤意大利面。
而最后的成片,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华丽史诗,记述了中国在20世纪接连经历急剧社会变革的一段历史,贝托鲁奇的长期搭档、从《蜘蛛的策略》就开始为他担任摄影指导的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执掌的镜头下,紫禁城从金璧辉煌的宫殿到成为承载伤痕的历史文物的影像,成为影史经典。2008年贝托鲁奇在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上留名,后在2011年的戛纳影展获得荣誉金棕榈奖。戛纳影展官方赞扬贝托鲁奇是“意大利电影创作的巨人,将永远是世界电影的指路明灯。”任何了解贝托鲁奇乃至欧洲电影的路径,都绕不过这五部重要作品:
《同流者》(1970)
在这部电影问世时,贝托鲁奇已经凭借其他作品横空出世,其中就包括在同一年上映的《蜘蛛的策略》。不过,《同流者》是他凭借视觉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打响名声的大作。这部改编自1951年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小说的电影,以意大利法西斯历史为背景,讲述一个秘密警察试图暗杀曾是他老师的反法西斯主义者的故事。电影中带有歌剧意味的独特影像风格,被指是启发了后来的“教父”系列前两部。而“教父”系列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甚至选择了贝托鲁奇的御用摄影师斯托拉罗,为他拍摄1979年的著名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同流者》为贝托鲁奇带来了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不过是最佳改编剧本而不是最佳导演。
《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
两年后,贝托鲁奇就得到了最佳导演提名,这次凭的是《巴黎最后的探戈》。主角马龙·白兰度也继《教父》为自己赢得影帝荣誉之后,再度获提名最佳男主角。白兰度在片中饰演一个生活在巴黎的美国人保罗。他在一幢空荡的公寓中与吉妮(玛丽娅·施奈德饰)鬼混,借此来消解妻子自杀带来的情感震动。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曾评价说,保罗在亡妻的尸体前所讲的一段独白,可能白兰度“做过的最好的表演”。不过,这个以爱与伤为主题、充满困扰的黑暗故事在推出之初就引起了震动。由于一段以黄油为导火索的残暴性场面,电影在意大利被禁。而现在,那一幕也成为充满争议的一段影史。多年后,贝托鲁奇对这一幕的评论引发了批评。他表示自己与白兰度在拍摄当天早上才想到要拍这一幕,但是他们选择向女演员施奈德隐瞒此事,因为贝托鲁奇“想要她作为一个女孩而不是一个女演员的反应”。施奈德后来在2007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虽然那一幕戏中的行为只是模拟和表演,但是她感觉自己受到了来自白兰度和贝托鲁奇的“羞辱”,也“有一点被强暴”的感觉。
《末代皇帝》(1987)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史诗电影,也是贝托鲁奇在影评和商业上最大的成功。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但是仍然被允许居住在紫禁城内。通过闪回式的叙事,电影讲述了这个“天子”的人生,从统治当时世界半数人口的帝王开始,最终作为北京一个卑微的植物园园丁结束。虽然如此,贝托鲁奇却表示,这是“少数结局还算美好的电影之一”。或许同样美好的是电影在奖项上的成功–它横扫九个奖座,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电影以及斯托拉罗的最佳摄影指导。
《情陷撒哈拉》(1990)
之后,贝托鲁奇转向战后的北非,改编了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1949年的小说。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饰演美国作曲家波特·莫尔兹比(Port Moresby,居心叵测地与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同名),黛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则饰演他的妻子姬特(Kit)。作为自以为大胆的旅行者,他们一起走上了一段自我发现的未知旅程。影片风评不俗,贝托鲁奇也获得了金球奖提名,斯托拉罗则赢得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BAFTA)的最佳摄影奖。不过,它无法复制《末代皇帝》的成功。
《戏梦巴黎》(2003)
此后,导演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爱情主题的电影,往往与情挑年轻女性有关–1996年的《偷香》(Stealing Beauty)、1988年的《爱的困惑》(Beseiged),以及之后的《戏梦巴黎》–演员伊娃·格林(Eva Green)的银幕处女作。在《戏梦巴黎》中,贝托鲁奇回到了1960年代激荡的欧洲,而像《最后的探戈》一样,电影将一个美国来客放置在了巴黎的生活中。由迈克尔·皮特(Michael Pitt)饰演的美国人比白兰度年轻,而这个角色发现自己与一对漂亮的孪生姐弟纠缠在一段充满欲望的三角关系当中。《卫报》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曾评价,这是贝托鲁奇“很多年里最好的一部作品”。(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