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降温难?

7月31日,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政府准备提议,将计划中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10%关税,提高到25%。这一关税计划要等到8月底公众意见征询期过后才会生效,不过将税率提升至25%的前景恐令中美贸易争端升级。

7月6日,美中贸易战“第一声枪响”–美国开始向中国340亿美元产品征收25%关税,另有160亿美元产品清单等待实施。与此同时,特朗普宣称,如果中国采取报复行动,美国将对2,000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征税,税率为10%。然而中国几乎在美国打击的同一时间,施加等量报复措施–同样是350亿美元,同样是25%关税。特朗普兑现自己的威胁,公布了拟加征关税的2,000亿美元商品的清单细节,税率10%,准备交公众讨论后实施。中国继续强硬应对,当天中国商务部称“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

2,000亿美元的征税清单,像是装填完毕,随时待发的“炮弹”。本次拟进一步上调税率,则是在火力上加码,对中国形成更大的压力。分析人士认为,近日有消息称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和中国副总理刘鹤的代表正在对话,探讨如何重启贸易谈判,因此上调税率这个还未落实为任何行动的消息,或许是在向中国进一步施压,以迫使其重回谈判桌。从清单内容而言,提高税率后,美国可能被强大的“后座力”所伤–最新清单所列商品涵盖范围广,不同于上周实施的340亿美元清单,本次清单中的消费品显著增多,包括汽车轮胎、家具、木制品、手提包、宠物食品、棒球手套、地毯、门、滑雪板、高尔夫包、自行车、厕纸、服装、电视零件、冰箱和化妆品等。

广发证券(香港)高级经济学家赵洪岩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盛柳刚在FT中文网撰文分析2,000亿美元清单,发现消费品占比为22%,超过五分之一是直接影响到美国民众的消费品–这直接违背了特朗普政府宣传的对中国的贸易战将不会损伤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代表美国大型零售商的美国零售业领导协会表示,总统已经违背了他“给中国带来最大痛苦,给消费者带来最小痛苦”的承诺。上述研究还指出,不同于首轮清单,第二轮关税清单里包含了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将对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可能会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其中中国私有企业出口受损最高,损失比重约占一半,外资和合资企业出口损失约占42%。

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不断加码,规模和速度一再出乎外界预料。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沈旭晖表示,“特朗普政府一向以做生意方式从事外交谈判,‘开天杀价落地还钱’,各项谈判都是反复无常,目的有点像朝鲜一贯的边缘政策,不断制造危机、又在危机激化前刹停,制造不可测性,以谋求最大利益。”迈尔布朗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米奇·坎特(Mickey Kantor)曾任克林顿政府的商务部长,他向BBC表示,白宫此举是希望用更高的下注迫使中国让步,但这是一个冒险的赌注。

特朗普这种谈判策略是否奏效?起码从表面上看,还未起作用。8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的施压和讹诈不会起作用。如果美方采取进一步升级举动,中方必然会予以反制……单方面威胁和施压只会适得其反。“中国的贸易问题需要解决,但关税并非这个问题的答案。”美国零售业联合会表示。米奇·坎特也表示,“我不认为你能用恐吓的方式,使中国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

独立学者邓聿文曾在BBC中文网撰文称,中国在贸易战上态度强硬背后有三个原因:担心通过反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巨大权威在民众中就会迅速“流失”;吸取经验,日本在贸易战后与美国签《广场协议》,导致进入“失去的10年”;中国官方或许认为自己也有资本和实力同美国打一场贸易战。(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