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终于不可避免的打响了。顷刻间针尖麦芒,硬碰硬铿锵作响。美中贸易战打响第一枪后,中国从商界到媒体,从学术界到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中国反击手段的有效性、后续性和持续性。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亚洲分析员高路易(Louis Kuijs)对法新社分析说,”中国在加征关税方面没有太多剩余弹药,但历史经验表明,它能让美国公司感受到更多痛苦。“路易举例说,从汤姆•克鲁斯的电影、到星巴克咖啡、苹果手机以及别克汽车在中国都是畅销商品。一旦贸易战蔓延,中国当局会想方设法对这些美国商品设置障碍。另一个后续手段,是中国可能考虑限制赴美旅游,并对每年高达35万的赴美留学生规模施加影响。在教育和旅游方面,中国人在美国的消费几乎等同于美国大豆和飞机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大豆和飞机是美国对中国金额最大的出口商品。
但分析人士指出,苹果手机、星巴克咖啡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美国产品,让这些美国公司在中国作难,对美国政府压力有限。限制中国人赴美旅游和留学,对中国自己的影响也可能大于对美国的影响。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说,“美国大学可能对当局政策影响有限。限制赴美留学人数还可能对中国提高科技实力造成影响。”
特朗普的贸易战不仅要跟中国打,还要跟他的南北邻居墨西哥和加拿大打,跟大西洋对岸的欧盟打。反击手段各有不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在美中贸易战打响的同时,特朗普也跟美国的北美邻居加拿大干上了。 特朗普兑现他一再的“威胁”,对加拿大的钢铁和铝征加高额惩罚关税。加拿大随即反击,对进口美国钢铝征收同等关税。
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加拿大随后公布的第二波打击清单,或许更值得细看琢磨。用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评论说,加拿大的后续打击清单,乍看上去像是家庭主妇去超市的购物单。从比萨饼到草莓酱,从威士忌到酸黄瓜,这跟第一轮打击的钢铝显得实在不匹配。但是,加美商会的格林伍德(Maryscott Greenwood)说,加拿大的第二轮打击清单,看似软绵绵的,实则像武林高手的绵掌。格林伍德说:”这个清单的制定显然是战略选择,目的是给美国总统造成最大的政治创痛”。换句话说,列入打击清单的公司和产品,目的不在惩罚某个公司和某个产品,而是想要掏空共和党人的票仓。
格林伍德说,这个思路简单清晰:你先看看美国国会中哪些议员是关键角色,然后再看看这些关键人物所在的选区,然后再看看这些选区里有哪些主要工商业,然后把它们列入打击清单。以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议员保罗·莱恩为例。莱恩的选区在威斯康辛州。威斯康辛州最主要的工业是腌小黄瓜(Gherkin)和奶制品。于是,美国的腌黄瓜和酸奶就上了加拿大的报复清单。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前加拿大谈判代表约翰·维克斯说,”选择打击目标的一个通盘考虑是,这些产品来自(美国的)政治敏感区,同时不会伤害加拿大的消费者“。美国肯塔基州是波本威士忌(Bourbon whiskey)的最主要产地。肯塔基州是美国参议院议长米奇·麦康奈尔的选区。威士忌紧跟钢铝之后上了打击清单,也就不奇怪了。
特朗普最常挂在嘴边的夸耀是他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从民主党人手中夺得了宾夕法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过去六届总统大选都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特朗普赢得该州当然值得夸耀。但特朗普是以微弱多数赢得宾夕法尼亚,他肯定不愿惹着那里的选民。美国最大的造纸厂之一、Scott造纸公司就在宾夕法尼亚。于是,美国的手纸和餐巾纸也上了加拿大的打击清单。美国中期选举在即,加拿大的后续打击清单瞄准共和党人的票仓,是战略考量。当然,这个战略是否能凑效,现在下判断还为时尚早。(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