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5月8日开始访问日本,出席中日韩首脑会议。他是2011年后首位到访日本的中国总理。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次举行电话会议,两人讨论朝鲜问题,后来日本媒体传出消息,称安倍可能秋季访华,习亦有望下年在出席二十团集团峰会之时,顺道以国宾身份国事访问日本。种种迹象显示,中国与日本关系正逐步改善。到底是甚么原因让两国靠近?在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争议和二战历史问题仍然未解决之时,中日这种微妙的关系能否持续?
今次李克强到日本出席中日韩首脑会谈,国际间固然聚焦朝鲜问题,但对中日而言,李克强这次访问日本的本身更令人期待──上次访日的中国总理,已经是2011年的温家宝。这次李克强访日之旅,日本为他提供公宾级别待遇,获天皇接见、与安倍会谈以及在安倍陪同下造访北海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对BBC中文说,李克强获天皇接见也许中国人不太重视,但在日本人的角度,真是一种荣耀,显示了对李克强的重视。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云海对BBC中文说,值得留意的是,首相甚少陪同领袖到东京以外的地方,这可被视为一种突破。
两国谋求合作的部分包括货币互换协议,并宣布给予日方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额度。李克强此行亦与日本敲定海空联络机制,虽然机制没有明确规定适用的范围,但同意一旦双方军舰、飞机接近时,可采用无线电频率直接用英文联系,并希望两国防务部门有定期会议,和设立军方专用联络热线,避免误判和冲突情况。北大教授梁云祥认为中日设立海空联络机制具象征意义,但双方对领土领海问题立场没有改变。
在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把钓鱼岛“国有化”,中日关系进入“冰河时期”。中国和日本多次派舰只、战机到钓鱼岛附近宣示主权,日本右翼人士更曾登上钓鱼岛视察,然后互相指摘对方入侵其领海领空,而中国在2013年宣布在东海划定防空识别区。历史问题上,从南京大屠杀、慰安妇、教科书、安保法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首相是否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等,中国一直指责日本逃避历史责任。
但在一连串外交斡旋下,2014年11月,安倍晋三前往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与习近平进行历史性破冰会晤,当时会面仅25分钟,两人握手“面无表情”的合照更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标记。之后,习近平和安倍多次在不同的国际峰会碰头会晤,从会谈通稿可以看出,中国起初把会谈重点放在历史问题,但踏入2017年后,经贸合作与中日关系渐渐出现,也显示两国关系的微妙改变。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王云海认为,中日关系改善的主因出于经济考虑,中国和日本经贸方面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奉行倾向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亦间接促成了两国靠近的契机。一方面,美国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件关系协定(TPP), 令日本在经济上不能够依赖盟友,而中国亦有庞大的市场做诱因,与中国关系友好有助改善日本经济,特别是日本的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中国和美国有贸易摩擦,也意识到与日本加强经贸合作不是坏事,特别是如果能拉拢日本更热心参与“一带一路”,亦有助中国在区域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李克强访问前在日本媒体《朝日新闻》撰文,说不少日本企业愿分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李克强说,中日经济互补性很强,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浪潮中,拓展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财政金融、共享经济、医疗养老等多领域合作,两国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拥有巨大潜力”。过往中国和日本在投标外国基建项目时,时常成为竞争对手。中国智库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近日说,中国和日本在亚洲高铁项目过度竞争,出现压低价格与低息贷款等问题,双方或可以合作取得进展。这个智库对中国国策有一定指标。北大教授梁云祥认为,中国资金充足,日本管理、技术较强,两者结合起来,能令双方受益,但这种合作牵涉“技术转让”问题,所以需要政治上的互信,从而增加第三方合作的可能性。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学者王云海预计,中日关系会持续改善,有望实现安倍晋三访华以及习近平回访日本。他认为两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立,彼此认识到互相对立对国家利益不大,而这次改善关系的行动,不是中日双方临时想做的事,而是考虑到长远的利益,不会“一会儿就消失”。北大教授梁云祥的观点则较为审慎,他认为虽然中日关系表面上有所改变,但实际上仍然很脆弱,两国矛盾实际上没有解决。在领海主权争议与历史问题上,双方立场鲜明,目前没有改变的空间。梁认为,如果地区形势有变,例如朝鲜半岛或台海局势演变成危机,日本没有别的选择一定支持美国,中日关系便很容易滑落,但如果没有危机的情况下,两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关系。而两国领袖能否互访,亦取决于安倍晋三能否在今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获胜,目前民调显示,他和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现任众议员小泉进次郎势均力敌。(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