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仍旧是重点

万众屏息之中,十九大姗姗而来。最终中央政治局常委名人选结果,与坊间各种猜测版本也相去不远。这一结果并无太多意外,显然来自各方平衡结果。当政治的悬疑退却,经济的逻辑才会逐渐体现。如何看待十九大之后传递的经济信号,尤其是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变化?十九大无疑使中国政治经济进入新阶段,不仅国内关注,国际也十分关注,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其政治变化也牵动全球市场。

从中国历史而言,每次重要会议的公告最为重要的是定调功能。从十九大公告来看,强调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未来五年经济建设仍旧是中国政经改革的重点,也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基调的延续。

众多声音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解读颇有信息量。他指出十九大后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能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强调三点:第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要着力攻克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三大关口,第三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强调质量第一、效率优先。

不可否认,中国社会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主要矛盾界定,这意味着未来经济问题仍将是高层关注核心,对于政治走势的一些担忧或许也有望暂时得到缓和。虽然未来政策细节没有确定,但是十九大传递的信号明显表示了延续性。正如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最近警告,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危机爆发的“明斯基时刻”,但经济问题多数可以依靠市场逻辑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公告显然比以前更加重视再分配的作用。在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时,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显然是一个分量极大的承诺,其实现难度并不比经济增长更为简单,其意义对于中国也更为重大。中国的贫困问题无疑是“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体现,若能在二〇二〇年实现农村完全脱贫,毫无疑问将是解决“不平衡”问题的重大胜利,也将写入世界脱贫历史的最光辉篇章。

在强调不平衡的背后,也是世界不平等上升大图景背后公平诉求,随着金融危机以及新技术对于旧体制的冲击,普通民众对公平的诉求将会进一步提升,这是东西方社会都同时面临的问题。解决不平等,必然引发再分配的问题,重新划分蛋糕往往比起做大蛋糕更引发阵痛。于是,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将取决于各种利益集团的平衡,典型如现存日趋庞大的国企体制与日得人心的市场机制之间紧张关系,抑制高额房价与降低金融风险并存的两难选择,再比如城市化聚集效应与控制人口流动的官方冲动,诸多博弈将是未来要点。

从中国股市的反应来看,最近A股连着几日上涨,即使在香港上市的海航以及复星等内地公司也在十九大公告之后上涨。资本市场的变化意味着预期的稳定,对于经历了诸多新闻的2017年,十九大的清晰结局,会让投资者稍微安心,2017年有望平安结束画上句号。一切似乎又回归常态,特朗普上台并没有让美国政治停摆,中国的十九大也顺利交接,用行话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随着中国存在感加强,十九大在世界范围引发诸多讨论与关注。FT的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的观点代表部分西方视角,他认为中国越来越自信,对西方的挑战体现为意识形态、经济和地缘政治。但如果未来中国政策核心在于经济,那么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冲突或许会退而居次。

当经济问题成为核心,意味着对外而言,谈判姿态比起对抗姿态更有可能。公告强调要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除了强调“一路一带”新战略之外,坚定地站在支持全球化、自由化的立场上。十九大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致电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祝贺其成功。从笔者刚刚结束美国访学的观察来看,特朗普上台之后的反全球化立场对于美国贸易政策步调有所打乱,华盛顿还在迷茫中继续寻找节奏,十九大却发出了相反的声音。美国高层政界对于中国贸易政策以及产业政策不乏抱怨,但是商界以及州一级的地方政府,对于与中国合作却兴趣浓厚,尤其对于欢迎中国投资以及扩大对华出口。

有意思的是,即使不少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于一直作为中央智囊的王沪宁“入常”表示了不菲热情,可谓中国式学而优则仕的又一案例。政治学者出生的王沪宁在90年代就曾如此评价中美差异,他认为政治往往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技术主义,美国最典型,另一种是艺术主义,典型是亚洲一些国家,中国也在其中。这一说法是否准确,都将来未来的中美会话中得到验证,希望更多艺术与技术的共鸣而不是对抗。

公告超过30,000字,几乎覆盖了大众关心的所有问题,既有早已多次表述的说法,也有不乏新意的语句。虽然还有很多细节不清晰,但大方向却慢慢从迷雾中逐渐呈现出来。对中国民众而言,他们期待的中国梦应该有玫瑰的色泽,而不是铁血的光辉。(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