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的。学生时代穿得全是三个兜,上面兜无盖,立领,门襟上五粒钮扣全为暗藏的那种式样。参加工作后,到了第三个月才发工资,拿上工资就想先置一身行头,专门去了一次汉中,在当时最繁华的东大街转了几圈,究竟买一身什么样式的衣服,一时还有点真拿不淮。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成年男士还身穿“红卫服”,百货公司服装柜台上的衣服无论从颜色和款式都还很单调。我不想买那种”红卫服”,想有一件别具特色的衣服。那天在大街上遇见一位个头有一米八左右年轻先生,穿着一件蓝色中山装,看着非常帅气,我走近他,问道,“同志,你这衣服叫啥样式,是在哪儿买的?”他答道,“我这衣服叫中山装,在北街口的东方红商场买的。”我直奔东方红商场,在二楼成衣柜台上,让售货员取了一件175号的蓝色中山装。我迫不及待拿着新衣服走到试衣间,脱掉了旧学生服,把衣服穿上,系好钮扣和封领扣,里面的白衬衣领刚好露出韭菜叶宽一圈,对着试衣镜细细端详,第一次发现我己褪去了“娃娃脸”,有了成人的样子,也很帅气噢!
穿着这件用去了半个月工资(16元)钱,买的中山装回到学校,非常自信的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一群初三的少男少女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继而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议论着我的新衣服,从他们的表情上能感觉出,对我和新衣服的赞赏,估计那堂课他们都没听好。这件衣服更是受到学校同事好评,夸赞我会买衣服。都说,“人是衣着,马是鞍装。”这件蓝色的卡面料的中山装,穿上它有了精气神,也找到了自信,打那以后,其它外套衣服都不想穿了。
第二年春天,县百货公司进了一批蓝色毛料成衣中山装,我没考虑将用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毫不犹豫买了一件。两件中山装可轮换着穿。一次上中学的弟弟要到邻县城固去看望出嫁了的二姐,要借我那件旧中山装,回来后他竟然不给我了,我就装了一次“大方”送给了他。这件衣服又成了他不离身的“宝贝”,星期洗了晒干,星期一又穿上。的卡面料的衣服,长期穿也不褪色,直到几年后,洗得次数多了,衣边、袖口、兜周边的线朽了,线缝裂口的地方太多,无法再穿了他才扔掉。
结婚那年前,妻子给我买了两块布料,蓝色那块是毛料,灰色那块是棉麻的,她与我一同去了缝纫店,蓝色的做中山装,灰色的做成西服。婚礼那天,赶了回时髦,穿上西服,打了领带(自己不会,别人帮打的),第一次穿西服,别扭极了,穿不出欧美人那种感觉来,婚礼结束,脱了西装,穿上新毛料中山装,马上找到了穿新服的感觉。以后凡是有重要的场合,我必穿上这件毛料中山装出席。
1989年教师节前,正值青春年华的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师节那天,当领导把荣誉证书、500元奖金与全国优秀教师奖章颁发给我,当天到理发店理了发,穿上那件中山装,左胸前挂上那枚奖章,到县照像馆拍了一彩、一黑白两张照片,留存纪念,一直鼓励我献身教育事业。
现在的男土,平时都穿夹克衫,西服成了一些行业的工装,只有出席正式场合,年轻一点的人穿西服,年长的人穿中山装。可以说,现在最常见穿中山装是两类人,一类是影视剧中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和当时政府的公职人员,一看穿这种黑色中山装,戴着一项礼帽的人出场,就知道他的身份了,这是导演模式化的结果,是一种误导观众的行为。还有一类就是现在的老人,他们长期受传统服饰的影响,喜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服装。再过几年,我将也将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我想,也许中山装将是最适合我穿的服装。(文/陈永明,2017年6月22日)